[實用新型]一種交叉口高架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1220504614.X | 申請日: | 2012-09-28 |
| 公開(公告)號: | CN202830669U | 公開(公告)日: | 2013-03-27 |
| 發明(設計)人: | 劉樹林;金俊 | 申請(專利權)人: | 蘇州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 |
| 主分類號: | E01C1/04 | 分類號: | E01C1/04 |
| 代理公司: | 廣州市越秀區海心聯合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44295 | 代理人: | 黃為 |
| 地址: | 215006 ***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交叉口 系統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交叉口高架系統。
背景技術
目前,高架道路廣泛應用于我國大城市,城市高架匝道鄰近地面交叉口的交通流向非常復雜,進出高架的車輛與地面車輛之間的交織沖突較大。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高架出入口匝道位于地面車道的一側(外側或內側),當交織距離較短無法滿足交織需求時,地面進口道和匝道進口道需分別根據通行要求劃分車道功能;后期交叉口信號控制中如果沒有特殊控制,那么匝道所在進口道直行放行時,由高架下來直行至地面的車輛和由地面直行上高架的車輛之間會存在嚴重的交織沖突,且位于中間的右轉車道車輛無法通行,降低了車輛的通行效率和交通安全性;如果新增信號相位,則會大大降低整個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交叉口高架系統,可有效消除高架車輛與地面車輛之間的交織沖突。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交叉口高架系統,包括橫向地面道路、高架道路及其地面輔路,所述地面輔路包括多條地面車道,所述橫向地面道路與高架道路及其地面輔路相互交叉形成四個分支,所述每個分支均設有進口道、出口道;
所述高架道路在橫向地面道路的兩側分別設有一對匝道,所述每對匝道包括左側入口匝道和右側出口匝道,所述每條左側入口匝道連接相對應的高架道路,所述每條右側出口匝道連接相對應的高架道路,所述每條左側入口匝道、右側出口匝道分別位于相鄰的兩條地面車道之間。
由上可見,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有如下有益效果:
匝道設置于地面輔路的中間,即匝道的內側和外側都有地面車道,右轉車道全部設置在道路的最外側,高架匝道所在進口道直行放行時,由高架下來直行至地面的車輛以及由地面直行上高架的車輛與地面車道上的車輛之間不會交織沖突,有效保障了車輛的通行效率和交通安全性;交叉口信號控制中高架匝道所在進口道只需正常放行,不需要新增信號相位,也不用增加施工難度。
附圖說明
此處所說明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以及具體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在此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例以及說明用來解釋本實用新型,但并不作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
如圖1所示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交叉口高架系統的實施例,包括橫向地面道路5、高架道路6及其地面輔路,橫向地面道路5與高架道路6及其地面輔路相互交叉形成四個分支1,每個分支1均設有進口道、出口道,高架道路6在橫向地面道路5的兩側分別設有一對匝道,每對匝道包括左側入口匝道3和右側出口匝道4,每條左側入口匝3道連接相對應的高架道路6,每條右側出口匝道4連接相對應的高架道路6,每條左側入口匝道3、右側出口匝道4分別位于相鄰的兩條地面車道2之間。
施工時,一般建議在高架匝道設計過程中予以適當設計;若高架匝道已經建在地面車道2的外側或內側,則需要通過拓寬在高架匝道的另外一側增設地面車道2。
以上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提供的技術方案進行了詳細介紹,本文中應用了具體個例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原理以及實施方式進行了闡述,以上實施例的說明只適用于幫助理解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原理;同時,對于本領域的一般技術人員,依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在具體實施方式以及應用范圍上均會有改變之處,綜上所述,本說明書內容不應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蘇州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未經蘇州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20504614.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用于瀝青路面深度車轍路面熱再生修復專用設備
- 下一篇:一種塑料毛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