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用于測溫傳感器的等電位接地結構有效
| 申請號: | 201220484079.6 | 申請日: | 2012-09-19 |
| 公開(公告)號: | CN202814560U | 公開(公告)日: | 2013-03-20 |
| 發明(設計)人: | 楊志強;汪俊 | 申請(專利權)人: | 珠海一多監測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1K1/00 | 分類號: | G01K1/00;H01R4/66 |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信立方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25 | 代理人: | 黃威;王智 |
| 地址: | 516000 廣***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用于 測溫 傳感器 電位 接地 結構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于測溫傳感器的等電位接地結構。
背景技術
物聯網技術概念已得到廣泛認同,但物聯網應用的瓶頸在于傳感器工作電能的獲取方式以及對電池的依賴。理論上電池在非連續工作狀態下可維持10年,但實際上受多種因素影響,如環境溫度、負荷大小,致使實際壽命大大縮短。隨著通訊與網絡技術應用的發展普及,各行各業各種環境下應用傳感器越來越多,例如測溫傳感器,這使得各種就地自采能傳感器的技術方案成為焦點。目前常見的有太陽能、CT采能、振動采能等,但都存在對電能來源的局限性。
半導體溫差采能是一種新型的自采能技術,它以無噪音、無污染、適應范圍廣、安全可靠、長期免維護等優勢,在有熱源的地方即可利用溫差工作以輸出電能,常用于測溫傳感器中,給測溫傳感器或其它電路來供電,因此本裝置在監測領域具有廣闊的使用前景。但是當測溫傳感器置于的熱源為高電壓等級的測量位置時,如果將測溫傳感器的電路直接置于高壓部位的話,電路與高壓部位之間將產生高壓,測溫傳感器的電子器件極易被高電壓損壞,大大降低了使用壽命,因此必須提出一種合理的接地連接結構,使測溫傳感器能在正常電壓范圍內工作。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測溫傳感器處于高電壓等級的測量位置時的等電位接地結構,以保護測溫傳感器的電子器件不易受損壞。
本實用新型涉及的技術方案是:本實用新型涉及的用于測溫傳感器的等電位接地結構,該測溫傳感器位于電路板上并用于測量設備高壓部位的溫度,所述電路板與該高壓部位采用金屬導電部件物理連接,所述測溫傳感器的接地腳與該金屬導電部件相導通。
優選來說,所述該金屬導電部件為一對相配合的銅質螺栓和貼片螺母,該貼片螺母焊接于所述電路板上,所述測溫傳感器的接地腳與該貼片螺母的焊盤連接。
進一步,在所述電路板上還設置有一熱電發生器,該熱電發生器具有一冷端和一熱端,所述熱端與高壓部位熱傳遞。
進一步,所述電路板通過一可導熱的安裝支架與高壓部位連接,所述熱端與該安裝支架接觸。
進一步,所述安裝支架與高壓部位通過螺栓固定連接。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本實用新型中測溫傳感器的電路板與高壓部位采用金屬導電部件物理連接,所述測溫傳感器的接地腳與該金屬導電部件相導通,這樣不僅可以做到使電路的地電平與高壓部分有相等電位,測溫傳感器的電子部分的供電電壓“浮在”高電壓上,可以使測溫傳感器正常工作,而且該金屬導電部件還可以作為溫度的傳輸通道,將高壓部位的熱量直接傳遞至測溫傳感器,在實現等電位接地的同時實現溫度測量。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等電位接地結構的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中電路板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現參見圖1和圖2所示,以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原理作進一步闡述: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種用于測溫傳感器的等電位接地結構,該測溫傳感器1位于電路板2上并用于測量設備高壓部位3的溫度,所述電路板2與該高壓部位3用金屬導電部件4物理連接,所述測溫傳感器1的接地腳與該金屬導電部件4相導通。這樣結構主要作用在于兩點:第一,通過將電路板2與高壓部位3用金屬導電部件4物理連接,使得所述測溫傳感器1的接地腳的電位與高壓部位3的高電位相等,測溫傳感器1的電子部分的供電電壓“浮在”高電壓上,可以保證測溫傳感器1正常工作而不易損壞。例如位于10KV上的測溫傳感器,由于上述結構的等電位接地,測溫傳感器的地電平上升為10KV,如果測溫傳感器工作電壓為3V,則傳感器等電位連接后的電壓為10003V,保證電路電壓與高壓部分電壓差為3V,這樣確保測溫傳感器的電子器件不會被損壞;第二,由于金屬導電部件4的熱傳遞作用,將高壓部位3熱量直接傳遞給測溫傳感器,達到測溫的目的。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珠海一多監測科技有限公司,未經珠海一多監測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20484079.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