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隧道口加強照明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1220455692.5 | 申請日: | 2012-09-10 |
| 公開(公告)號: | CN202955617U | 公開(公告)日: | 2013-05-29 |
| 發明(設計)人: | 沈蓉;季倩倩;楊方勤;何鐵峰;蔡岳峰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市隧道工程軌道交通設計研究院;上海長江隧橋建設發展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21S11/00 | 分類號: | F21S11/00;F21V19/00;F21V8/00;F21V5/08;F21W131/101 |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蒙商標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14 | 代理人: | 徐小蓉 |
| 地址: | 200235 上***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隧道 加強 照明 系統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隧道工程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隧道口加強照明系統。
背景技術
目前研究表明,隧道進出口是形成事故黑點的主要路段。隧道進出口照度的急劇變化,極大地增加了駕駛員視覺心理生理復合,并誘發不良駕駛行為,甚至導致交通事故。但目前國內學者對公路隧道研究主要集中在現行安全設計及行車視距理論方法,缺少行車試驗的支持,缺少隧道樣本。
隧道進出口照度的急劇變化的直接原因其實在于隧道內距進出口50m范圍內部的照明情況,駕駛員瞳孔面積的變化速度可作為隧道進出口的行車安全評價指標,而急劇變化的照度會導致駕駛員瞳孔面積迅速變化,從而進一步導致交通事故的發生。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根據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之處,提供一種隧道口加強照明系統的布設方法,該布設方法采用逐漸增減照明源的方法,使駕駛員駛入或駛出隧道時,有個逐漸適應照度變化的過程,從而消除黑洞效應、白洞效應,避免隧道進出口處由于照度變化所導致的交通事故的發生。
本實用新型的實現由以下技術方案完成:
一種隧道口加強照明系統,所述隧道依次分為入口段、中間段、出口段,所述系統用于消除隧道出、入口段的黑洞效應、白洞效應,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口段和出口段內設置有若干照明器,所述照明器自隧道口向隧道內所設置的分布區域由密至疏分布設置,即所述照度自隧道口向隧道內依次遞減。
所述照明器為光導管照明器,所述光導管照明器主要由采光罩、光導管以及漫射器構成,采光罩通過光導管連接漫射器,其中采光罩位于所述隧道口外部,所述漫射器作為所述照明器的發光體分布于所述隧道的入口段和出口段。
所述自隧道洞口向內的入口段或出口段依次劃分為三個區段,第一區段內的所述照明器呈間隔三排布置,第二區段呈間隔雙排布置,第三區段呈間隔單排布置。
所述第一區段內的照明器布置間距為1.75m×2m,所述第二區段內的照明器布置間距為4m×3m,所述第三區段內的照明器布置間距為5m。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通過現場搭建測試棚進行多方案數據分析比選得到,通過所述布置方案設置隧道出入口段的光導管,替代高強氣體放電光源,實現隧道內外路面光照度的平緩過渡的同時,實現隧道加強照明零電能損耗。?
本實用新型中的光源取自自然光線,光線柔和、均勻,全頻譜、無閃爍、無眩光、無污染,并通過采光罩表面的防紫外線涂層,濾除有害輻射,能最大限度的保護人的身心健康。?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中隧道入口段的照明器布置結構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中隧道出口段的照明器布置結構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照明器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通過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特征及其它相關特征作進一步詳細說明,以便于同行業技術人員的理解:
如圖1-3所示,圖中標記1-12分別為:入口段1、過渡段2、過渡段3、照明器4、出口段5、采光罩6、防雨板7、光導管8、固定環9、裝飾環10、漫射器11、密封圈12。?
實施例:本實施例主要針對隧道內汽車尾氣大、濕度大的情況,研發一種適應于該環境的光導照明系統及照明技術。
如圖1所示,隧道入口段1的照明布設采用由密至疏的方法布置。首先入口段1布設若干照明器4以使得隧道入口段1對隧道洞外路面照度實現初步遞減(折減系數滿足相應的隧道照明設計規范),入口段1之后依次為過渡段2以及過渡段3,其中過渡段2的照明器4布置間距面積大于入口段1的照明器4布置間距面積,過渡段3的照明器4布置間距面積大于過渡段2的照明器布置間距面積,其目的在于:隨著照明器4布置間距面積的依次增加,當駕駛員進入隧道后,會有一從亮至暗的適應過程,直至隧道中照度最低的中間段時,駕駛員的眼睛已經適應了從亮至暗的緩慢照度變化,從而消除了隧道入口段1處的“黑洞效應”。
如圖2所示,隧道出口段5的照明布設采用由疏至密的方法布置,即從隧道口至隧道內的方向上由密至疏。由于隧道中間段是隧道內照度最低的區域,在中間段至出口段5的隧道區域處,隨著距離的增加緩慢減小照明器4的布置間距面積,即從中間段至出口段5緩慢增加隧道內的照度,其目的在于:當駕駛員在中間段行駛一段時間后,眼睛已適應了在較暗的環境行駛,而當駕駛至出口段5時,隨著照明器4的布置間距面積減小,照度緩慢增加,駕駛員會有一從暗至亮的適應過程,直至隧道出口處,駕駛員眼睛已適應了照度的緩慢增加,從而消除了隧道出口段5處的“白洞效應”。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市隧道工程軌道交通設計研究院;上海長江隧橋建設發展有限公司,未經上海市隧道工程軌道交通設計研究院;上海長江隧橋建設發展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20455692.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將卟啉與多環芳烴和雜環稠合以用于光電應用
- 下一篇:作為殺蟲劑的雜環化合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