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尾礦輸送管放空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220454534.8 | 申請日: | 2012-09-07 |
| 公開(公告)號: | CN202834765U | 公開(公告)日: | 2013-03-27 |
| 發明(設計)人: | 楊晶珍;折文彬 | 申請(專利權)人: | 白銀有色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17D1/14 | 分類號: | F17D1/14 |
| 代理公司: | 甘肅省知識產權事務中心 62100 | 代理人: | 張克勤 |
| 地址: | 730900 甘*** | 國省代碼: | 甘肅;6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尾礦 輸送 放空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有色金屬礦山設備,特別涉及一種用于尾礦輸送管的放空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國內大多數選礦廠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設計的,尾礦排放采用泵加壓后壓力輸送。在檢修尾礦泵時,必須將管路放空,尾礦泵卸荷后才能進行檢修。因此,設計有事故池。事故池砂泵等配有一套很復雜的系統。
白銀公司廠壩礦尾礦輸送管線采用四臺PZNB130/8型柱塞泵壓力輸送,尾礦輸送管為四條DN=200無縫鋼管,全長4.62Km,輸送高差為362米,柱塞泵三開一備。當柱塞泵進行倒泵作業時,必須將尾礦管路中的礦漿放空以防止管路堵塞,平均每三天需放空管路一次,每次放下來的礦漿量為145立方米。原設計系統為:先將礦漿放到柱塞泵站旁邊的事故池,再用兩臺65QV液下渣漿泵揚送至Φ53米濃密池(其中Φ53米濃密池有三臺,兩開一備),最后用柱塞泵輸送到尾礦壩。放下來的礦漿在事故池沉淀后,需要人工用高壓水管沖洗池子,勞動量大,同時,造成極大的水、電能源浪費,同時也降低了系統設備的生產效率。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尾礦輸送管放空裝置,以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勞動量大、水電能源浪費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尾礦輸送管放空裝置,包括尾礦庫,所述尾礦庫通過尾礦輸送管與柱塞泵房相連,所述柱塞泵房連接有沉淀池,所述沉淀池旁邊設有碴漿泵房,所述柱塞泵房還連接有濃縮池,所述尾礦輸送管與濃縮池之間設置有放空管。
所述放空管上設置有閥門。
???本實用新型的尾礦輸送管放空裝置大大降低了備件損耗,節約大量電能,減輕了工人沖洗事故池尾礦的勞動強度,取得了非常好的綜合經濟效益。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說明。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尾礦輸送管放空裝置包括尾礦庫8,尾礦庫8通過尾礦輸送管7與柱塞泵房3相連,柱塞泵房3連接有沉淀池2,沉淀池2旁邊設有碴漿泵房1,柱塞泵房3還連接有濃縮池6,尾礦輸送管7與濃縮池6之間設置有放空管5。放空管5上設置有閥門4。
尾礦輸送管需要放空作業時先將閥門關上進行放空,由于通往尾礦壩的尾礦管絕大部分高于濃密池,因此絕大部分的礦漿可直接排放到濃密池,剩余少量礦漿可將閥門打開放到事故池,再用液下泵揚送至濃密池。
浮選尾礦出來的干礦量為215.42t/h左右,每根輸送管里的礦漿體積為145m3,四根尾礦輸送管里總和為580m3。礦漿濃度為50%左右,則其干礦量體積為580×50%=290m3。尾礦松散密度為2.78t/m3。四根尾礦輸送管全部放空時間大概為3小時20分鐘。現假設四根尾礦輸送管里的全部礦漿放空進兩臺Φ53米濃密池,則據:q=vρ/t??得
q=242.102t/h??q總=(215.42+242.102)t/h=457.522t/h
根據濃密機沉淀面積計算:
A=q總/q。?即:A=457.522/0.083=5512.313m2
?????????其中A—為濃密機沉淀面積
??????????q。—為單位面積處理量,t/(m2·h),根據工業試驗或模擬試驗選取。
一臺Φ53米濃密池的沉淀面積為2202m2,兩臺為4404m2,由于放空作業為間歇性作業(平均三天放空一次),且在計算時均采用最大值計算,實際生產當中四根尾礦管里的礦漿并沒有全部放進濃密池里的,故不會因為尾礦干礦量過大而造成壓耙。、
2011年10月28日現場實際測得,一根尾礦輸送管路全部放空作業需要50分鐘,其中放到Φ53米濃密池約占45分鐘,放到事故池占5分鐘,事故池液下泵運行的時間只有改造前的10%,大大降低了備件損耗,節約大量電能,減輕了工人沖洗事故池尾礦的勞動強度,取得了非常好的綜合經濟效益。并且在類似的礦山也可以推廣使用。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白銀有色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未經白銀有色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20454534.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