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高效脫氮及降解COD的處理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220443179.4 | 申請日: | 2012-08-31 |
| 公開(公告)號: | CN202849203U | 公開(公告)日: | 2013-04-03 |
| 發明(設計)人: | 趙經緯;謝柏明;邱暉;丁國良;汪勇;潘旭東;滕燕 | 申請(專利權)人: | 杭州天創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2F9/14 | 分類號: | C02F9/14 |
| 代理公司: | 杭州賽科專利代理事務所 33230 | 代理人: | 陳輝 |
| 地址: | 311121 浙江***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高效 降解 cod 處理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高效脫氮及降解COD的處理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經濟的發展,在印染工業中出現了一種高氨氮、高COD的廢水。印染工業含氨氮和高有機物廢水的大量排放,導致有機物和氨氮大量的富集,并引起水體的營養化和水體的惡化,不僅嚴重影響了人們的正常生活,也制約這企業的發展,社會影響巨大。倒置A2/O工藝是在傳統的A2/O工藝基礎上改良的一種工藝,它將傳統A2/O工藝的兼氧區移到厭氧區前段,實現了COD和氨氮的同步去除。此工藝現在在許多高氨氮和高COD的廢水處理中得到了運用。MBR技術是膜分離技術與生物技術有機結合的一種新型廢水處理技術。它利用膜分離組件將生化反應池中的活性污泥和大分子有機物截留住,省掉二沉池。因此,活性污泥濃度可以大大提高,水力停留時間(HRT)和污泥停留時間(SRT)可以分別控制,而難降解的物質在反應器中不斷反應和降解。?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為了避免背景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一種高效脫氮及降解COD的處理裝置。?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高效脫氮及降解COD的處理裝置,包括集水池、提升泵、第一兼氧池、厭氧池、第二兼氧池、沉淀池、MBR膜反應器、抽吸泵、產水池,第一兼氧池、厭氧池、第二兼氧池、沉淀池依次并接連體,集水池通過第一輸送通道與第一兼氧池連通連接,且第一輸送通道的管路上設有提升泵,第一兼氧池下部一側與厭氧池下部一側相通,厭氧池上部一側與第二兼氧池上部一側相通,第二兼氧池的下部一側與沉淀池連?通,沉淀池上部一側通過第二輸送管道與MBR膜反應器連通連接,MBR膜反應器內膜組件通過第三輸送管道與產水池連通,第三輸送管道的管路上設有抽吸泵,第一兼氧池、第二兼氧池及MBR膜反應器的底部分別設有曝氣裝置,厭氧池內設有攪拌機。?
對于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化,沉淀池底部通過第四輸送管道與第一兼氧池上部連通,第四輸送管道的管路上設有污泥回流泵。?
對于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化,各曝氣裝置通過一組或多組供氣裝置聯接。?
本實用新型與背景技術相比,具有大大提高了氨氮和COD的去除效果,系統耐負荷能力得到了提高,穩定型得到了增強。?
附圖說明
圖1是高效脫氮及降解COD的處理裝置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參照圖1。一種高效脫氮及降解COD的處理裝置,包括集水池101、提升泵102、第一兼氧池104、厭氧池105、第二兼氧池107、沉淀池108、MBR膜反應器111、抽吸泵113、產水池114,第一兼氧池104、厭氧池105、第二兼氧池107、沉淀池108依次并接連體,集水池101通過第一輸送通道1與第一兼氧池104連通連接,且第一輸送通道1的管路上設有提升泵102,第一兼氧池104下部一側與厭氧池105下部一側相通,厭氧池105上部一側與第二兼氧池107上部一側相通,第二兼氧池107的下部一側與沉淀池108連通,沉淀池108上部一側通過第二輸送管道2與MBR膜反應器111連通連接,MBR膜反應器111內膜組件110通過第三輸送管道3與產水池114連通,第三輸送管道3的管路上設有抽吸泵113以及串并接有若干閥體112,第一兼氧池104、第二兼氧池107及MBR膜反應器111的底部分別設有曝氣裝置4,厭氧池105內設有攪拌機103。沉淀池108底部通過第四輸送管道5與第一兼氧池104上部連通,第四輸送管?道5的管路上設有污泥回流泵106。各曝氣裝置4通過一組或多組供氣裝置109聯接。?
廢水由集水池101通過泵102輸送到兼氧池103,在兼氧池103內通過微量的曝氣攪拌,混合均勻泥水自流進入厭氧池105中,在厭氧池105中利用攪拌103充分對泥水進行混合,在進入兼氧池107中利用曝氣近一步的混合去除有機物,然后在進入沉淀池108中,在沉底池108中進行固也分離,上清液溢流至MBR膜生物池中,利用好氧微生物大量的對有機物進行分解,最后廢水通過膜組建110和抽吸泵113輸送到清水池114中。沉淀池108中的污泥由泵106輸送到103中,完成污泥的循環。?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杭州天創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經杭州天創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20443179.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