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彎管預變形壓輪有效
| 申請號: | 201220413071.0 | 申請日: | 2012-08-20 |
| 公開(公告)號: | CN202715677U | 公開(公告)日: | 2013-02-06 |
| 發明(設計)人: | 施杰;孔德雙;谷昌軍;趙春濤;陳小成 | 申請(專利權)人: | 江蘇高淳陶瓷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21D7/08 | 分類號: | B21D7/08 |
| 代理公司: | 南京蘇科專利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32102 | 代理人: | 何朝旭 |
| 地址: | 211300 江蘇省***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彎管 變形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壓輪,尤其是一種用于薄壁彎管小半徑彎曲的預變形壓輪,屬于金屬冷加工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薄壁彎管是一種廣泛應用于制冷、機械和化工等行業的冷加工機械,由彎管裝置對管坯進行推彎加工制得,具體來說是利用金屬的塑性變形特征,在常溫下將直管坯壓入具有彎曲型腔的型模中,從而得到能夠滿足使用要求的彎管。管坯彎曲時,其彎曲部位的外側材料容易受到切向力的作用而拉長,內側材料受切向力的壓縮而變短,同時由于薄壁鋼管的管壁支撐失穩、臨界力較低,管坯的彎曲部位常出現癟皺等現象。彎曲部位的變形受到管坯彎曲半徑和相對厚度的影響,彎曲半徑和相對厚度越小,彎曲部位癟皺變形及截面畸扁的可能性就越大,彎曲部位的管壁甚至會過度癟皺,最終導致管壁破裂,而且彎管的截面畸扁也會減少管材的截面積,進而影響管內流體的流通能力。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針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提出一種能夠保證彎管強度及其通道截面積的彎管預變形壓輪。
為了達到以上目的,本實用新型的彎管預變形壓輪,其改進之處在于,包括圓柱形本體,所述本體的圓周面上制有截面為圓弧形的凹槽,所述凹槽的兩側向上延伸出弧面外沿。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完善是,所述預變形壓輪凹槽的槽口與位于彎管變形裝置上的定輪圓弧槽槽口相對接。
本實用新型再進一步的完善是,所述本體通過螺栓固定安裝在彎管變形裝置的回轉壓緊鉗口上。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于:本實用新型的彎管預變形壓輪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快捷,采用預變形壓輪對無芯彎管進行反變形操作,即預先對管坯進行一定量的反向變形處理,使管坯彎曲后不同方向的變形相互抵消,有效地避免了管坯彎曲時因管壁癟皺導致的管材強度降低或因管壁畸扁導致的通道面積縮小,從而使管坯的彎曲截面保持一定的形狀,以滿足通道截面的要求;在保證彎管設計需要的同時,又大大簡化了變形裝置的結構,提高了其定位精度,降低了生產成本,加快了生產反應速度。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使用狀態示意圖。
圖3為圖2的A-A向剖視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中定輪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一
本實施例的彎管預變形壓輪,其結構如圖1所示,包括圓柱形本體1,本體1的圓周面上制有截面為圓弧形的凹槽8,凹槽8的兩側向上延伸出弧面外沿9,預變形壓輪凹槽8的槽口與位于彎管變形裝置上的定輪4圓弧槽槽口相對接(見圖3),定輪4的圓周面上具有圓弧槽(見圖4)。本體1通過螺栓固定安裝在彎管變形裝置的回轉壓緊鉗口3上。彎管變形裝置包括裝置本體11,安裝在裝置本體11上的回轉壓緊鉗口3和位于回轉壓緊鉗口3一側的固定夾持鉗口7,固定夾持鉗口7的上端設有定位夾塊6,回轉壓緊鉗口3的上端位于管坯10的入口處設有導引輪2,回轉壓緊鉗口3的上端位于導引輪2的一側設有預變形壓輪1,預變形壓輪1的上方設有安裝于固定底座上的定輪4(見圖2)。
現場工作時,將管坯10送入彎管變形裝置的通道內,此時固定夾持鉗口7前移以帶動定位夾塊6夾住管坯10,然后回轉壓緊鉗口3前移使得預變形壓輪1壓緊管坯10,轉軸5右旋帶動與其相連的回轉壓緊鉗口3、預變形壓輪1及導引輪2圍繞定輪4作圓周運動,直至轉到所需角度后停止,再將回轉壓緊鉗口3后移復位,預變形壓輪1和導引輪2與管坯10脫離接觸,轉軸5左旋復位,此時彎管工序完成。在此過程中,管坯10彎曲部位的內壁與定輪4的圓弧槽相貼合,其外壁與預變形壓緊輪1的凹槽相貼合,先對外壁進行反向變形預處理,再進行彎管操作,以便于管坯彎曲部位不同方向的變形相抵消。
除上述實施例外,本實用新型還可有其他實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換或等效變換形成的技術方案,落在本實用新型要求的保護范圍。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江蘇高淳陶瓷股份有限公司,未經江蘇高淳陶瓷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20413071.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