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鋼混組合式建筑物立柱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220405867.1 | 申請日: | 2012-08-16 |
| 公開(公告)號: | CN202767369U | 公開(公告)日: | 2013-03-06 |
| 發(fā)明(設計)人: | 張波;谷明旺;張樹輝 | 申請(專利權)人: | 山東萬斯達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E04C3/34 | 分類號: | E04C3/34;E04B1/58 |
| 代理公司: | 山東濟南齊魯科技專利事務所有限公司 37108 | 代理人: | 張振忠 |
| 地址: | 250014 山東省濟***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組合式 建筑物 立柱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建筑構件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是一種鋼混組合式建筑物立柱。
背景技術
在建筑行業(yè),對于鋼結構建筑物的支撐立柱,大都是采用鋼管形式,在鋼管立柱的上下兩端分別設置插接頭和插接座,以滿足多個鋼管立柱相互連接的需要,從而保證了鋼管立柱的使用高度。在每根鋼管立柱的上部焊接橫梁托架,以滿足建筑物設置橫梁的需要。
由于鋼結構建筑物上各個構件的相互連接方式是以焊接為主,所以它具有安裝簡單快捷、施工效率較高的優(yōu)點,但是,由于鋼材的價格較高并具有不穩(wěn)定性,因此它存在材料成本、工程造價較高和不確定性的缺點。由此,給鋼結構建筑物的制作和施工單位帶來了諸多煩惱。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鋼混組合式建筑物立柱,它能夠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材料成本和工程造價較高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鋼混組合式建筑物立柱,它包括由混凝土材料制作的管體,管體的管壁內設有鋼筋骨架,鋼筋骨架和混凝土緊密接觸,管體上分別設置由金屬材料制作的插接頭和插接座,插接頭和插接座分別呈管狀,插接頭和插接座分別套裝在管體的上下部以形成鋼混柱體,插接頭和插接座分別與管體緊密接觸,插接頭和插接座分別與鋼筋骨架連接,每兩個鋼混柱體相互插接配合并連接。
為進一步實現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還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完成:所述插接頭由上套管、上托盤和插接管組成,上托盤設置在上套管內的中上部位置,彼此之間相連接,上托盤與上套管的上端口間有上部距離,上托盤與上套管的下端口之間有下部距離,下部距離大于上部距離,插接管插裝在上套管的上端口內并與上托盤頂部相觸,插接管分別與上套管和上托盤連接,插接管頂端與上套管頂端間有距離,上套管套裝在管體的上部,彼此之間緊密接觸,管體頂部與上托盤相觸;
所述插接座由下套管、下托盤組成,下托盤設置在下套管內的中部位置,彼此之間相連接,下托盤分別與下套管的上端口和下端口間有距離,下套管套裝在管體的下部,彼此之間緊密接觸,管體底部與下托盤相觸,一個鋼混柱體上部的插接管?與另一個鋼混柱體下部的下套管配合并相連接。管體的管壁內設有至少一根預應力鋼筋,預應力鋼筋的上下兩端分別與插接頭和插接座連接。預應力鋼筋的上下兩端分別與上托盤和下托盤連接。插接頭和插接座鑲嵌套裝在管體上,插接頭和插接座與管體的直徑相等。鋼混柱體上安裝橫梁托架,橫梁托架與上套管連接。上托盤和下托盤上分別開設有與管體上下端口相對應的充填物料孔。
本實用新型能夠產生的有益效果:因它將主要消耗鋼材部分的管體采用混凝土材料制作,并在柱體的梁柱節(jié)點處采用金屬材料制作,以此形成了以鋼筋混凝土部件為主、以鋼材部件為輔的組合式鋼混柱體,它在既能夠保證整體強度的前提下,還能夠滿足其相互插接、焊接的需要,并能夠滿足與其它構件焊接的需要,它具有安裝簡單快捷、施工效率較高的優(yōu)點,并能夠節(jié)省鋼材60%左右,故大大降低了材料成本,通過綜合指標測算,本實用新型與傳統(tǒng)技術相比能夠降低成本40%左右,廣泛應用能夠產生較好的社會、經濟效益。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對照附圖結合實施例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的詳細描。
本實用新型的鋼混組合式建筑物立柱,它包括由混凝土材料制作的管體1,管體1的管壁內設有鋼筋骨架1b,鋼筋骨架1b和混凝土緊密接觸,管體1上分別設置由金屬材料制作的插接頭和插接座,插接頭和插接座分別呈管狀,插接頭和插接座分別套裝在管體1的上下部以形成鋼混柱體,插接頭和插接座分別與管體1緊密接觸,插接頭和插接座分別與鋼筋骨架1b連接,每兩個鋼混柱體相互插接配合并連接。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山東萬斯達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未經山東萬斯達建筑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20405867.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