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中冷器總成、發動機進氣系統及汽車有效
| 申請號: | 201220397248.2 | 申請日: | 2012-08-10 |
| 公開(公告)號: | CN202883096U | 公開(公告)日: | 2013-04-17 |
| 發明(設計)人: | 樸勝俊;杜雪梅 | 申請(專利權)人: | 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02B29/04 | 分類號: | F02B29/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潤平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黃志興;李翔 |
| 地址: | 102206***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中冷器 總成 發動機 系統 汽車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發動機進氣系統中的部件,具體地,涉及一種中冷器總成。此外,本實用新型還涉及一種包括所述中冷器總成的發動機進氣系統及汽車。?
背景技術
對于增壓發動機來說,中冷器是增壓系統的重要組成部件。無論是機械增壓發動機還是渦輪增壓發動機,均需要在增壓器與發動機進氣歧管之間安裝中冷器。渦輪增壓器(Turbo)實際上就是一個空氣壓縮機。它是利用發動機排出的廢氣作為動力來推動渦輪室內的渦輪(位于排氣道內)轉動,渦輪的轉動帶動同軸的葉輪轉動,從而實現對由空氣濾清器管道送來的新鮮空氣的壓縮,然后將壓縮后的空氣送入氣缸。渦輪增壓的最大優點是在不增加發動機排量的基礎上,大幅提高發動機的功率和扭矩。一臺發動機裝上渦輪增壓器后,其輸出的最大功率與未裝增壓器相比,可增加大約40%以上。?
渦輪增壓的發動機為何會比普通發動機擁有更大的動力,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其換氣效率比一般采用自然進氣的發動機的換氣效率高。但是,當空氣進入渦輪增壓器后溫度會大幅升高,如果缺少中冷器的冷卻而讓壓縮后的高溫空氣直接進入發動機,則會由于空氣溫度過高而導致發動機熄火甚至損壞。而中冷器正是起到冷卻壓縮后的空氣的作用,經過中冷器的冷卻后,壓縮后的空氣再進入發動機,由此延長發動機的使用壽命。?
中冷器有多種布置方式,如典型地,中冷器與散熱器安裝在一起,在將中冷器安裝到汽車上之前,通常都是將中冷器固定在安裝支架上,然后再將安裝支架固定到汽車上,這樣導致的結果是中冷器的安裝支架很多,安裝工?序復雜。特別地,當中冷器與散熱器以上下形式布置的時候,中冷器懸掛安裝在散熱器的下方,在這種情況下,中冷器也需要上述提到的安裝方式,這樣的中冷器總成安裝到汽車上后,由于安裝結構復雜,也不利于節約汽車內部的安裝空間。?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一個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中冷器總成,該中冷器總成能夠實現中冷器的安裝更簡單、方便。?
另外,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另一個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包括上述中冷器總成的發動機進氣系統,該發動機進氣系統的中冷器總成能夠實現中冷器的安裝更簡單、方便。?
此外,本實用新型進一步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汽車,該汽車能夠實現中冷器的安裝更簡單、方便。?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中冷器總成,包括中冷器和安裝支架,其中,所述中冷器的氣室殼體與所述安裝支架形成為一體。?
優選地,所述安裝支架為形成在所述中冷器的氣室殼體上的凸臺。?
優選地,所述凸臺位于所述氣室殼體的上部。?
優選地,所述凸臺上開設內螺紋孔。?
優選地,所述氣室殼體與所述凸臺通過鑄造形成為一體。?
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發動機進氣系統,其中,該發動機進氣系統包括上述技術方案所述的中冷器總成。?
此外,本實用新型進一步提供一種汽車,其中,該汽車包括上述技術方案所述的發動機進氣系統。?
優選地,所述中冷器總成通過所述安裝支架懸掛安裝在散熱器的下安裝梁上。?
通過以上技術方案可以看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中冷器總成能夠實現中冷器的安裝更簡單、方便,在優選的形式下,安裝支架為與中冷器的氣室殼體鑄造為一體的凸臺,由此安裝支架極大簡化,中冷器總成的安裝結構變得簡單,避免了中冷器的安裝需要多個安裝支架的情況,同時減少氣室殼體與凸臺的連接處的應力集中,提高中冷器總成的安裝強度。另外,將這樣的中冷器總成安裝到汽車上后,極大地節約汽車發動機機艙內的空間。?
附圖說明
附圖是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并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下面的具體實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但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圖中:?
圖1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的中冷器總成的安裝結構圖。?
附圖標記說明?
1中冷器??????????11氣室殼體?
2凸臺????????????3散熱器的下安裝梁?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應當理解的是,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僅用于說明和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20397248.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