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基于多點進風及利用地熱能的置換式通風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1220365801.4 | 申請日: | 2012-07-26 |
| 公開(公告)號: | CN202853040U | 公開(公告)日: | 2013-04-03 |
| 發明(設計)人: | 周敏;王國棟;段海英;李曉威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建筑西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24F7/04 | 分類號: | F24F7/04;F24F13/22;F24J3/08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710072 *** | 國省代碼: | 陜西;6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基于 多點 利用 地熱能 置換 通風 系統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通風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基于多點進風及利用地熱能的置換式通風系統。
背景技術
當前,傳統形式的通風系統不能完全滿足現階段的個性化(節能、綠色、健康)的通風系統的設計需求,其主要問題在于:
一是室外進風口位置和功能單一:傳統形式的通風系統室外進風口位置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室外進風口設置在建筑物外墻上,其功能僅僅是室外新鮮空氣的入口;第二種是在一些特殊的場所(如地下水電站),室外進風口一般設置在與建筑物有一定距離的地方,室外新鮮空氣通過與進風口相連接的管溝(或風道)由風機送入室內,很難實現多點、多功能的進風方式;
二是通風系統的送風機大都集中放置在室內,與個性化的多點選擇性室外進風的系統形式很難匹配:
三是傳統形式的通風系統送風方式多以頂部送風、側送風為主,其僅作為送入新風的一種方式,很難實現新風其它功能的綜合利用(如送入室外的清新氣味,室外新風的自然冷卻能力等等);
四是傳統形式的通風系統沒有將室外新風的采集、輸送、地熱能的利用及合理的送風方式進行系統化的整合。
實用新型內容
針對傳統形式的通風系統存在的不足以及為適應現今節能、綠色、健康的要求,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基于多點進風及利用地熱能的置換式通風系統。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
(1)多點進風??在不同季節或不同時間段,根據室內人員對自然環境的要求(如空氣的溫度、濕度、季節性的花香等),通過控制不同進風單元的風機和風閥的開啟或關閉,有選擇性地引入室內,使處在室內的人員可以足不出戶就能感受到室外良好的自然環境。
(2)送風機分散設置??將送風機進行室外分散布置,與個性化的多點選擇性室外進風的系統形式相匹配,同時風機的檢修、運行管理等都比較簡單方便。
(3)地熱能的有效利用??將通風管埋設于土壤中的地熱能有效利用區域,通過熱量交換,土壤可以對通風管內的空氣進行間接冷卻(主要在夏季)或進行間接加熱(主要在冬季),有效地利用了地熱能,降低了系統的能耗。
(4)置換式下送風??利用置換送風特有的機理,將不同區域的室外空氣(如涼爽的空氣、清新的空氣、帶有季節性花香的空氣等)最先送入工作區,更加有效地利用了室外自然環境。
(5)適應現階段的個性化通風系統的設計需求。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基于多點進風及利用地熱能的置換式通風系統,包括多個進風單元,所述進風單元通過主風管與室內底部設置的送風口連通,所述主風管埋設于土壤中溫度較穩定的地熱能交換區域。
優選的,所述地熱能交換區域位于地表面4m以下。
優選的,所述主風管直徑為200mm,長為15m。
優選的,所述進風單元包括依次設置的進風帽,支風管以及設置于風路管道的風閥。
優選的,所述進風單元的風路管道的內部還設置有將外部風送入主風管的通風機。
優選的,所述主風管的管路內設置有收集冷卻過程中產生的凝結水的凝結水槽,所述凝結水槽還連接一凝結水排水裝置。
優選的,所述進風帽為防雨風帽。
優選的,所述進風單元根據實際需要,設置于建筑物周圍開闊的區域、樹蔭下、陽光下或各種花草中。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實現了不同區域的室外空氣采集。
(2)進風裝置可與室外照明、音響等設備集成于一體,增加了進風裝置的綜合性功能。
(3)外置送風機進行室外分散布置,檢修方便、系統運行管理簡單,特別適用于小型、個性化的通風系統。
(4)地熱能的有效利用降低了通風系統加熱或制冷的能耗。
(5)利用置換送風特有的機理-“空氣湖”現象,在不同季節或不同時間段,通過置換式下送風口將滿足個性化需求的室外空氣以較低的風速最先送入工作區,更加有效地利用了室外自然環境。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建筑西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經中國建筑西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20365801.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