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槽形和Z形組合變高度鉚接式車架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220359472.2 | 申請日: | 2012-07-24 |
| 公開(公告)號: | CN202686486U | 公開(公告)日: | 2013-01-23 |
| 發明(設計)人: | 匡西友;王永強;劉東訓;徐希斌;崔詩朋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重汽集團濟南動力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2D21/02 | 分類號: | B62D21/02 |
| 代理公司: | 濟南舜源專利事務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閆曉燕 |
| 地址: | 250002 山東***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組合 高度 鉚接 車架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為一種槽形和Z形組合變高度鉚接式車架裝置。
背景技術
普通重型汽車的車架,車架縱梁上翼面是平直的,整個車架上翼面在一個水平面上,現有技術中的車架裝置見圖1、圖2;普通的重型汽車車架不能適用于車架高度有落差的特殊車輛,如長頭車,不能滿足上裝改裝的需求。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適用于重型汽車,特別是車架高度有落差的特殊車輛,如長頭車等,能夠實現上裝局部高度降低,滿足上裝改裝的需求。
本實用新型是通過如下技術措施實現的:一種槽形和Z形組合變高度鉚接式車架裝置,包括主縱梁、前副縱梁和后副縱梁,所述主縱梁包括前部的槽形截面部分和后部的Z形截面部分,所述槽形截面部分和Z形截面部分通過變高度過渡部分連接;所述前副縱梁下翼面與主縱梁前部的槽形截面部分的下翼面貼合并嵌入主縱梁槽內部,所述后副縱梁下翼面與主縱梁后部的Z形截面部分的下翼面貼合并包裹在主縱梁外側。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還有,上述前副縱梁和后副縱梁在主縱梁變高度過渡部分處重疊。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還有,上述后副縱梁上與變高度過渡部分位置對應處還設置有槽形加強梁。
上述后副縱梁上還設置有二橫梁安裝加強支架。
上述變高度過渡部分沒有翼面。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前部為槽形,后部為Z形,二者有效的過渡,前后有高度落差,滿足上裝的特殊需求。所有梁均為折彎或滾壓成型,沒有焊接,不會出現因焊接不好而出現開裂問題;主縱梁在高度變化過渡處沒有翼面,但通過前后副梁及加強梁進行有效的加強;整個車架仍采用傳統的鉚接工藝,工藝通用性好。
附圖說明
圖1為背景技術中普通車架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俯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3的俯視圖。
圖5為圖3的A部放大圖。
圖6為圖5的右視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中主縱梁的結構示意圖。
圖8為圖7的右視圖。
圖9為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中前副縱梁的結構示意圖。
圖10為圖9的右視圖。
圖11為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中后副縱梁的結構示意圖。
圖12為圖11的右視圖。
圖13為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中加強梁的結構示意圖。
圖14為圖13的右視圖。
圖中,1、主縱梁,2、前副縱梁,3、后副縱梁,4、加強梁,5、加強支架,6、變高度過渡部分,7、槽形截面部分,8、Z形截面部分。
具體實施方式
為能清楚說明本方案的技術特點,下面通過一個具體實施方式,對本方案進行闡述。
如附圖,一種槽形和Z形組合變高度鉚接式車架裝置,包括主縱梁1、前副縱梁2和后副縱梁3,所述主縱梁1包括前部的槽形截面部分7和后部的Z形截面部分8,所述槽形截面部分7和Z形截面部分8通過變高度過渡部分6連接;所述前副縱梁2下翼面與主縱梁1前部的槽形截面部分7的下翼面貼合并嵌入主縱梁槽內部,所述后副縱梁3下翼面與主縱梁1后部的Z形截面部分8的下翼面貼合并包裹在主縱梁1外側,所述前副縱梁2和后副縱梁3在主縱梁1變高度過渡部分6處重疊,以增強整體強度。后副縱梁3上與變高度過渡部分6位置對應處還設置有槽形加強梁4,加強梁4對高度變化處局部加強。后副縱梁3上還設置有二橫梁安裝加強支架5。
本技術方案是通過如下工藝實現的,?在主縱梁下料時將變高度過渡部分的上下翼面的材料割掉,成型后主縱梁在變高度過渡部分的區域內沒有上下翼面,通過前、后副縱梁的翼面承擔彎曲力量,同時在高度過渡區內增加槽形加強梁,有效地補償因主縱梁在高度變化區域內沒有上下翼面的缺陷,從而達到整個車架采用成型梁鉚接,避免焊接,也就不存在使用過程中焊縫開裂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未經描述的技術特征可以通過或采用現有技術實現,在此不再贅述,當然,上述說明并非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本實用新型也并不僅限于上述舉例,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的實質范圍內所做出的變化、改型、添加或替換,也應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重汽集團濟南動力有限公司,未經中國重汽集團濟南動力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20359472.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