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螺肉去腸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220354101.5 | 申請日: | 2012-07-20 |
| 公開(公告)號: | CN202653084U | 公開(公告)日: | 2013-01-09 |
| 發明(設計)人: | 黎永索;彭錦輝;倪大友;何白舜;劉壽梅;葉巧云 | 申請(專利權)人: | 湖南大通湖錦大特種水產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A22C29/00 | 分類號: | A22C29/00 |
| 代理公司: | 益陽市銀城專利事務所 43107 | 代理人: | 舒斌 |
| 地址: | 413207 湖*** | 國省代碼: | 湖南;4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螺肉去腸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食品加工設備,具體地說是一種螺肉去腸裝置,特別是涉及一種處理熟化后螺類的螺肉去腸裝置。
背景技術
底棲動物是生活繁衍在各類水體底部的動物。由于生長于水底層,營養豐富,生長快速穩定,其肉質細膩、鮮嫩,蛋白質含量豐富,尤其富含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如鐵、鈣等金屬,是人類餐桌上的佳品。人們將底棲動物中的螺類直接搬入餐桌,食用時將帶殼的螺類用清水洗凈,直接烹飪為美食。食用時食客用工具將螺肉挑出,去掉螺類內臟,然后食用。食用起來也非常麻煩,同時鮮活螺類運輸及保存困難,螺殼等形成餐余垃圾無法得到有效處理。
長期以來,因加工過程復雜、手工加工產量小、加工衛生條件得不到保證、加工產品保鮮困難等原因使底棲動物成為餐桌上的奢侈品。傳統的底棲螺類食品的加工方式為人工加工,首先將螺類清洗,然后手工將肉類挑出,手工分離肉與內臟,清洗后將肉進行保鮮等處理進入市場。由于螺類食物傳統加工過程復雜,加工過程人為不可控因素較多,質量控制得不到有效保障,加工形不成批量,且加工后產品保鮮時易造成食品二次化學污染,此種加工形成的產品在市場上得不到廣泛的認可。
針對此種狀況,需要設計出一套自動化程度高的工藝設備,將從螺殼中分離出螺肉進行肉與腸的機械化分離,進一步確保質量,才能滿足當下市場要求。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在輸送過程中完成螺肉與腸分離工序的螺肉去腸裝置。
本實用新型是采用如下技術方案實現其發明目的的,一種螺肉去腸裝置,它包括設在機架上的機筒,機筒一端設有進料斗,另一端設有出料口,機筒的頂部設有噴水口,機筒的底部設有濾網,機筒內設有由動力帶動的螺旋軸。
本實用新型為了能進一步利用螺腸,所述的濾網的下方設有接料斗。
由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較好的實現了發明目的,其結構簡單,因螺類已經熟化處理,連著腸的螺肉在螺旋輸送過程中經水的沖擊,螺腸與螺肉方便的實現分離。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由圖1可知,一種螺肉去腸裝置,它包括設在機架1上的機筒5,機筒5一端設有進料斗8,另一端設有出料口3,機筒5的頂部設有噴水口6,機筒5的底部設有濾網4,機筒5內設有由動力帶動的螺旋軸7。
本實用新型為了能進一步利用螺腸,所述的濾網4的下方設有接料斗2。
本實用新型工作時,將從螺殼中分離出的連著腸的螺肉通過輸送帶送入進料斗8,啟動動力帶動螺旋軸7運轉。同時打開水閥,水經噴水口6對機筒5內螺肉和螺腸進行沖洗。由于熟化后的螺肉具有韌性,而螺腸質軟易爛,在螺旋軸7的攪拌離心作用下及水的沖擊力下,螺腸與螺肉實現分離,螺腸碎屑隨水流經濾網4的空隙中濾出,落入到接料斗2中,而作為可食用部分的螺肉則由出料口3送出。此時,將去腸的螺肉送入下一工序中進行干燥包裝或進一步深加工,而分離出的內臟經處理后亦可作為飼料添加劑。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湖南大通湖錦大特種水產有限公司,未經湖南大通湖錦大特種水產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20354101.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