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新式多功能植蘚養蚜大棚有效
| 申請號: | 201220342122.5 | 申請日: | 2012-07-16 |
| 公開(公告)號: | CN202664021U | 公開(公告)日: | 2013-01-16 |
| 發明(設計)人: | 湯敬財;王明慧;梁軍生;張玉榮 | 申請(專利權)人: | 張家界森貿五倍子專業合作社 |
| 主分類號: | A01K67/033 | 分類號: | A01K67/033 |
| 代理公司: | 張家界市慧誠商標專利事務所 43209 | 代理人: | 高紅旺 |
| 地址: | 427000 湖南省張*** | 國省代碼: | 湖南;4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新式 多功能 植蘚養蚜 大棚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大棚,具體地說,是提供新式多功能植蘚養蚜大棚。
背景技術
“五倍子”?是由“倍蚜蟲”寄生在漆樹科鹽膚木屬植物葉片上形成的“蟲癭”,鹽膚木結的“倍子”統稱泡倍,種類有“角倍”、“園角倍”、“倍蛋”、“倍花”和”“紅倍花”。對于“五倍子”的利用,早在秦漢時期我國就有入藥印染的記載。隨著科學枝術的發展,現在對“五倍子”的需求日益擴大,為滿足現代工業的需要,很多專家學者做過深入細致的研究。特別是八十年代對“倍蚜蟲”生活史,人工繁育“倍蚜蟲”的研究更為深入和細致。
一九八二年以來,中國林科院資源昆蟲研究所研究員賴永其一直從事人工改造天然倍林和新造倍林,人工繁育“角倍蚜”以提高“角倍”產量的研究工作,近年來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并在四川省峨嵋山市川主鄉示范取得了顯著成效。2008年中國林科院資源昆蟲研究所副研究員、博士楊子祥將該技術移殖到湖南張家界作基地實驗,自2008年至2011年4年的基地示范效果很好,得到了省、市、區科技部門和林業部門及市、區政府的認可。
傳動的養蚜方法有“蘚圃養蚜”、“塑瓶養蚜”和“林間植蘚養蚜”,但這些養蚜方法的缺點是:病蟲害嚴重,出蚜率低。塑瓶養蚜放蚜時,蚜蟲起飛時會碰撞瓶體內壁,消耗體力,造成很多蚜蟲受傷而死。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種新式多功能植蘚養蚜大棚,其結構簡單,能人為控溫、保濕、補光,一次投入多年受益,節省人工、降低成本、便于管理、提高效益。
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案為:一種新式多功能植蘚養蚜大棚,大棚內設置有植蘚養蚜架和加熱管,植蘚養蚜架上方設置有噴霧管和日光燈;植蘚養蚜架的頂面呈人字狀,其頂面上履蓋有4-5公分厚的泥土,植蘚養蚜架兩側設置有收蚜槽,加熱管與設置在大棚外的加熱爐連接,加熱管的部分管道置于植蘚養蚜架的下方,加熱管的出口設置在大棚外。
植蘚養蚜時,在大棚頂部蓋遮陽網。
收收蚜時,在大棚頂部蓋白色塑料布。
作為優選,植蘚養蚜架具有工作平臺。
采用該大棚植蘚養蚜,不受任何天氣變化的制約,收蟲時天冷加溫,下雨時用燈補光,自動噴霧保濕,同時,可以保證蘚不枯痿,活蠟球能達到90%以上均可順利的產出春遷蚜,高產穩產。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主視圖;
圖2為圖1的左視圖。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和?圖2所示,大棚內設置有植蘚養蚜架7和加熱管6,植蘚養蚜架7上方設置有噴霧管2和日光燈;植蘚養蚜架7的頂面8為石棉瓦,呈人字狀,石棉瓦上履蓋有4-5公分厚的泥土9,在泥土9上養植苔蘚。植蘚養蚜架7兩側設置有半圓塑管收蚜槽4,加熱管6與設置在大棚外的加熱爐3連接,加熱管6的部分管道置于植蘚養蚜架7的下方,加熱管6的出口10設置在大棚外;植蘚養蚜時,在大棚頂部1蓋遮陽網。收蚜時,在大棚頂部1蓋白色塑料布。植蘚養蚜架7上設置有工作平臺5。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張家界森貿五倍子專業合作社,未經張家界森貿五倍子專業合作社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20342122.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