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智能吸塵器的垃圾收集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220323935.X | 申請日: | 2012-07-05 |
| 公開(公告)號: | CN202739916U | 公開(公告)日: | 2013-02-20 |
| 發明(設計)人: | 張斌;張建中;趙曉忠 | 申請(專利權)人: | 深圳市銀星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A47L9/19 | 分類號: | A47L9/19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518110 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智能 吸塵器 垃圾 收集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智能吸塵器,特別是智能吸塵器的垃圾收集裝置。
背景技術
由于智能吸塵器能自動有效地進行清潔地面垃圾的工作,解決了人們清潔地面衛生的煩惱,為人們節約大量的時間及精力,因此收到了廣大消費者的喜歡。
由于智能吸塵器的垃圾收集裝置(垃圾盒)沒有容量反饋功能,因此在智能吸塵器工作一定時間后就會在垃圾收集裝置(垃圾盒)內積滿垃圾及灰塵,如果不及時清理,垃圾及灰塵就會從垃圾收集裝置(垃圾盒)掉出來,對清潔后的地面形成二次污染,進而影響清潔機器人的清潔效率,因此有必要設計一種新的智能吸塵器的垃圾收集裝置(垃圾盒)。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克服背景技術中的缺陷,提供一種具有容量反饋的垃圾收集裝置,該垃圾收集裝置具有結構簡單,容易實現的優點。
為了達到以上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智能吸塵器的垃圾收集裝置,所述垃圾收集裝置的內側壁上安裝有至少一組配套的信號發射裝置和信號接收裝置,所述信號接收裝置與智能吸塵器的主控芯片MCU連接。
在本實用新型的優化方案中,所述信號發射器由信號發射管和信號發射強度調節電阻串聯組成;其中,所述信號接收器由信號接收管和輸出電阻組成,所述輸出電阻的一端與所述信號接收管以及吸塵產品的主控芯片MCU中的AD轉換模塊連接,所述輸出電阻的另一端與公共接地端連接。
在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優化方案中:
所述信號發射裝置和信號接收裝置安裝在垃圾收集裝置內側壁高度的1/2~3/4之間。
所述信號發射裝置包括信號發射管及防靜電透明蓋,所述信號發射管安裝在防靜電透明蓋內;所述信號接收裝置包括信號接收管和防靜電透明蓋。
所述信號發射管為紅外信號發射管,所述信號接收管為紅外信號接收管。
所述信號發射管是型號為IR204的紅外信號發射管;所述信號接收管是型號為PT204的紅外信號接收管。
對比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使用本實用新型垃圾收集裝置的智能吸塵器能實時監控垃圾收集裝置內垃圾容量,并在其容納空間內的垃圾堆積到一定程度時發出警報提示用戶及時清潔垃圾收集裝置或停止工作,避免垃圾從垃圾收集裝置內掉出來對地面形成二次污染,提高了智能吸塵器的清潔效率。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垃圾收集裝置示意圖;
圖2是圖1中的另一視角圖;
圖3是圖2中信號發射裝置及信號接收裝置剖開后的示意圖;
圖4是圖3中A部分的放大圖;
圖5是圖3堆積了一定程度垃圾后的示意圖;
圖6是本實施例中的信號發射裝置及信號接收裝置的電路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并對照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垃圾收集裝置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
請參考圖1至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優選實施例。
本實用新型垃圾收集裝置100由上蓋30、底蓋40及側壁50構成,上蓋30安裝有風機60,內側壁50高度的1/2~3/4處安裝有配套的信號發射裝置10及信號接收裝置20,其中,信號接收裝置10與智能吸塵器的主控芯片MCU的AD轉換模塊連接。請參考圖4,信號接收裝置20包括信號發射管22及防靜電透明蓋21,信號接收管22安裝在防靜電透明蓋21內。同樣地,信號發射裝置包括信號發射管及防靜電透明蓋,信號發射管安裝在防靜電透明蓋內。防靜電透明蓋21是為了避免在信號發射管及信號接收管上附著灰塵,避免信號接收管22接收到的信號強度失真,防靜電透明蓋的材料一般采用聚丙烯(Polypropylene,縮略詞為PP)或聚氯乙烯(Polyvinylchlorid,縮略詞為PVC)。本實施例中的信號發射管采用的是型號為IR204的紅外信號發射管;所述信號接收管是型號為PT204的紅外信號接收管。
請參考圖6,為本實施例信號發射裝置和信號接收裝置的電路圖。
信號發射裝置10由型號為IR204的紅外發射管D1和電阻R1串聯組成,信號發射裝置10的紅外光發射強度可通過調節電阻R1大小進行調節。
信號接收裝置20由型號為PT204的紅外接收管D2和輸出電阻R2組成,輸出電阻R2的一端與紅外接收管D2以及智能吸塵器的主控芯片MCU中的AD轉換模塊連接,輸出電阻R2的另一端與公共接地端GND連接。
下面結合圖3、圖5及圖6對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進行說明: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深圳市銀星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經深圳市銀星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20323935.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