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煙氣余熱回收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220296730.7 | 申請日: | 2012-06-25 |
| 公開(公告)號: | CN202611923U | 公開(公告)日: | 2012-12-19 |
| 發明(設計)人: | 宋康玉;陳丹陽;吳波;張威;張大千 | 申請(專利權)人: | 宋康玉 |
| 主分類號: | F02G1/043 | 分類號: | F02G1/043;F27D17/0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071400 河北省*** | 國省代碼: | 河北;1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煙氣 余熱 回收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節能環保領域,主要是對電廠煙氣余熱進行回收,通過能量轉化進行再利用,是一種煙氣余熱回收裝置。?
背景技術
在火力發電廠中,鍋爐的排煙熱損失占鍋爐熱損失的70%~80%。受熱面污染程度隨著鍋爐運行時間而加劇,排煙溫度要比設計溫度高20~30℃。在我國,存在大批鍋爐排煙溫度較高、投運時間較長的火電機組,鍋爐排煙溫度最高可達200℃左右,新投機組的鍋爐排煙溫度也在120~140℃左右。如果能利用新的技術和工藝降低鍋爐排煙溫度,回收利用煙氣余熱,將有效降低火力發電廠的煤耗,節約能源,減少排放。?
目前國內的煙氣余熱回收方法有熱管換熱、干化污泥以及冬天供暖等。但這些技術都存在較大弊端,其中熱管換熱對余熱利用率較低,且需不斷添加新的換熱介質。干化污泥技術所受限制更多,一是污泥總量有限,僅適用于部分電廠,并且運輸成本較高,所需人力資源較多;二是對余熱利用率較低,在資源方面造成了很大的浪費。在供暖方面易受地理、時間、季節、用戶數量等限制,對余熱的利用率較低。?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針對解決煙氣余熱回收利用率低、易受環境等因素限制等問題,提出了基于斯特林發動機的煙氣余熱回收裝置。參考斯特林發動機機構,為了提高回收效率我們對其外形做了新的設計,增大斯特林發動機的熱腔部分與煙氣的接觸面積,提高熱交換的效率。?
本實用新型的設計方案如下:煙氣余熱回收裝置,包括有熱腔、冷腔、活塞、連桿、曲柄和飛輪,熱腔與外部的多根金屬管連接,金屬管內部為空腔,并與熱腔的內部連通,用于增加與煙氣的接觸面積,提高熱交換率。在熱腔和冷腔內設置一個活塞,活塞的前端位于熱腔的缸內,末端位于冷腔的缸內,活塞末端通過連桿與曲柄連接,曲柄的末端通過傳動軸與飛輪連接。在冷腔上設置有換熱片,讓其與冷源接觸,加強散熱效果,加快對冷腔的降溫。為了更好的固定安裝,整個裝置上設置有支架1、支架2和基座,支架1支撐熱腔和冷腔,并與基座連接,支架2支撐曲柄和飛輪,并與基座連接。?
熱腔和冷腔內部組成一個密閉氣缸,活塞置于氣缸中。熱腔通過吸取煙氣的熱量,使熱腔內的空氣膨脹,推動活塞向冷腔運動,同時通過冷腔上的換熱片與冷源接觸,對冷腔快速降溫,使活塞在熱腔和冷腔間持續的往返運動,進而推動連桿,帶動曲柄,將能量傳送到飛輪上,實現能量的轉化。?
煙氣余熱回收裝置吸收煙氣的熱能,并將熱能轉化為活塞的往復動能,依靠連桿和曲柄,將活塞直線運動的往復動能轉化為飛輪的旋轉動能,最終依靠飛輪的旋轉,可帶動線圈切割磁感線產生電能將機械能轉化為電能,實現煙氣余熱的回收利用。?
如2*300MW的發電廠,日發電量約為1440萬度電(24小時滿發),產生的煙氣量約為46×106?m3,進口溫度180°C,出口溫度60°C時,熱源溫度T1=180℃=453K、冷源溫度T2=60℃=333K,?斯特林循環效率η=(T1-T2)/?T1=120/453×100%=26.5%,煙氣比熱容Cp=1.005KJ/(Kg·K),?密度ρ=1.293kg/m3,煙氣余熱回收裝置理論吸收總熱量為:?
Q=ΔTCpVρη=(180-60)×1.005×46×106×1.293×26.5%=1.9×109KJ;斯特林發動機的熱電轉換效率可達32-40%,本設計效率取35%,得煙氣余熱回收裝置理論功率為1.9×109×35%=6.65×108?KJ;即每天理論上可多產生18.5萬度電,將電廠發電量提高1.28%。以上計算結果為理論效果,實際效率預計可達理論效果的90%以上,即可提高發電場發電量1.1%左右。
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實施成本低,能夠高效的回收利用煙氣余熱,不受地域和環境等因素的影響,是一種既節能,又環保的煙氣余熱回收再利用裝置,適合應用于目前絕大多數的火力發電廠。?
附圖說明
圖1為實施例1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1——熱腔,2——冷腔,3——活塞,4——換熱片,5——連桿,6——曲柄,7——飛輪,8——支架1,9——支架2,10——基座,11——金屬管,12——傳動軸。
具體實施方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宋康玉,未經宋康玉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20296730.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電磁式水下傳感器網絡節點搭載裝置
- 下一篇:液壓埋入成套式艙口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