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安全帶織帶限位結構有效
| 申請號: | 201220277490.6 | 申請日: | 2012-06-11 |
| 公開(公告)號: | CN202686262U | 公開(公告)日: | 2013-01-23 |
| 發明(設計)人: | 傅金晶;孫立志;周大永;劉衛國;趙福全 | 申請(專利權)人: | 浙江吉利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0R22/18 | 分類號: | B60R22/18;B60R22/24;B60R22/26 |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誠專利事務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偉敏 |
| 地址: | 311228 浙江省杭州***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安全帶 限位 結構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汽車安全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汽車安全帶織帶限位結構。
背景技術
安全帶在汽車安全方面起著重大的作用,隨著汽車的普及范圍越來越廣,設計人員對安全帶也越來越重視,不但從安全帶安全性能方面考慮設計,而且也對安全帶的美觀、使用便捷性能和安全帶織帶的放置位置等進行進一步設計優化,力求達到安全、使用方便和美觀的效果,現在汽車上安全帶的數量也越來越多,尤其是汽車后排安全帶的數量很多,一般后排裝配左右側安全帶總成,有時裝配三四個安全帶,這時就會顯的很凌亂,織帶之間會纏繞一起,相互干涉,乘客坐入車內時需要花較長的時間去拉扯安全帶,以便理清楚和自己座位對應的安全帶,使用起來很不方便,同時相互纏繞的、凌亂的安全帶嚴重影響車內的美觀。
中國專利授權公告號:CN201665199U,授權公告日2010年12月08日,公開了一種安全帶織帶限位導向裝置,它包括底板,底板兩端設限位連接板,兩限位連接板之間連接導向桿,一限位連接板上開設多邊形孔,另一限位連接板上開設圓孔,導向桿穿過多邊形孔和圓孔,導向桿端部連接螺母。安全帶織帶通過導向螺桿的導向,避免了織帶與車身其它零件的干涉,減小磨擦阻力,便于織帶順利的拉出和回縮,這是一種簡單可靠的耐用結構。該種安全帶織帶導向裝置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安全帶織帶與汽車零部件的干涉作用,但是對于汽車后座上的多條安全帶相互纏繞的現狀并沒有改善,多條安全帶之間仍然會因為相互纏繞導致乘客很難快速找到與自己座位對應的安全帶。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的多條安全帶之間相互纏繞導致乘客很難快速的找到與自己座位對應的安全帶的不足,提供了一種能有效防止安全帶織帶之間相互纏繞的,乘客能迅速找到與自己座位對應的安全帶的安全帶限位結構。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安全帶織帶限位結構,包括基板、連接板和卡板,所述的卡板的一邊通過連接板與基板的一邊連接成橫截面為U形的結構,所述卡板和基板的間距與安全帶織帶的厚度相適應,所述基板的外側面上設有固定結構。該種安全帶限位結構通過固定結構固定在汽車兩邊的后部內飾板上或者座椅側邊,每條安全帶織帶可以通過U形結構的開口處放入該限位結構中,防止安全帶織帶之間相互纏繞導致車內凌亂,使得車廂內多條安全帶排布十分整齊美觀,乘客進入車內,能迅速的找到與座位對應的安全帶,并從該限位結構的開口處方便的取出安全帶,十分便捷,使用完之后又方便的把安全帶織帶放入該種限位結構中。
作為優選,所述的固定結構為卡扣。卡扣與汽車后部內飾板或者座椅側面固定,卡扣結構簡單,固定十分方便,固定位置靈活。
作為優選,所述的卡板、連接板和基板為一體結構。整體結構一體性好,結構美觀,加工制造成本低。
作為優選,所述的卡板與連接板之間鉸接。卡板與連接板之間采用鉸接連接,能有效的防止乘客因為不小心或者用力拉扯安全帶織帶導致限位結構損壞,而鉸接即使乘客拉扯安全帶織帶,卡板能繞著連接板打開而不會造成損害。
作為優選,所述卡板與基板的U形開口處內側設有一對磁體。因為鉸接,安全帶放入限位結構中容易滑出來導致相互纏繞凌亂,磁體能把U形開口處吸合在一起夾緊安全帶織帶,而使用時有能方便打開取出安全帶。
作為優選,所述卡板的連接邊的對應邊向外延伸形成弧形翻邊。弧形翻邊對安全帶織帶放入限位結構中或者從限位結構中取出起到引導作用。
因此,本實用新型具有能有效防止安全帶織帶之間相互纏繞,乘客能迅速找到與自己座位對應的安全帶的有益效果。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第一種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第二種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使用示意圖。
圖中:基板1,卡板2,連接板3,卡扣4,弧形翻邊5,磁體6,安全帶織帶7。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浙江吉利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未經浙江吉利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20277490.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