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轉盤式產品檢測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220263449.3 | 申請日: | 2012-06-06 |
| 公開(公告)號: | CN202667153U | 公開(公告)日: | 2013-01-16 |
| 發明(設計)人: | 林慧月 | 申請(專利權)人: | 廣東萬濠精密儀器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07C5/00 | 分類號: | B07C5/00 |
| 代理公司: | 廈門市新華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35203 | 代理人: | 徐勛夫 |
| 地址: | 523000 廣東省東莞市長安鎮***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轉盤 產品 檢測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產品檢測裝置領域技術,尤其是指一種轉盤式產品檢測裝置。
背景技術
現代制造業的產品數量越來越大,產品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而對產品的外觀質量檢測,目前大多數廠商仍采用人眼檢測的方式,人眼檢測又分為人眼裸視檢測、顯微鏡人眼檢測、CCD成像人眼檢測等多種方式,雖然這幾種方式都有優劣之分,但是產品外觀質量的合格判定都依賴人作出判斷,一方面,人眼在長時間觀察時極易疲勞,檢測結果受檢測人員個體的影響非常大,檢測結果不客觀,另一方面,隨著制造業規模的擴大,產品數量越來越多,單純依靠人工進行檢測已遠不能滿足生產的需要,對自動化檢測設備的需求越來越強烈。
近年來,自動化的產品外觀質量檢測設備不斷出現,這些自動化的產品外觀質量檢測設備其工作原理大致是,產品通過一傳送帶傳送,利用架設于傳送帶上方的檢測機構對經過檢測機構下方的產品進行自動全面地檢測,并于傳送帶的后方設置分類機構,利用該分類機構將經過檢測發現有缺陷的產品剔除。
上述現有的產品外觀質量檢測設備結構,雖可提供給使用者自動檢測產品外觀質量的功效,確實具有進步性,但是在實際使用時卻發現其自身結構和使用性能上仍存在有諸多不足,造成現有的產品外觀質量檢測設備在實際應用上,未能達到最佳的使用效果和工作效能,現將其缺點歸納如下:由于產品的底面與傳送帶接觸,檢測機構無法對產品的底面進行檢測,因而產品無法一次性完成檢測,需要將產品翻轉進行二次檢測方可實現對產品的全面檢測,由此使得現有之產品外觀質量檢測設備的檢測效率較低,仍然滿足不了產品的大規模生產。
實用新型內容
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技術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轉盤式產品檢測裝置,其能有效解決現有之產品外觀質量檢測設備無法一次性完成檢測導致檢測效率低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術方案:
一種轉盤式產品檢測裝置,包括有機架以及設置于機架上的透明轉盤、整型機構、檢測機構、分類機構以及用于將待檢測產品送上透明轉盤的上料機構;該整型機構、檢測機構和分類機構位于透明轉盤的周緣并沿透明轉盤的轉動方向依次排布,該整型機構位于上料機構的輸出端,該檢測機構包括有上檢測機構和下檢測機構,該上檢測機構和下檢測機構分別位于透明轉盤的上方和下方。
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上料機構為傳送帶。
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透明轉盤為玻璃材質。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明顯的優點和有益效果,具體而言,由上述技術方案可知:
通過利用整型機構改變產品的傳送方向使得產品順利送上透明轉盤,利用上檢測機構對產品的上表面進行檢測,同時利用下檢測機構透過透明轉盤對產品的下表面進行檢測,以此可一次性完成對產品的全面檢測,取代了傳統之需要進行二次檢測的方式,從而使得檢測的效率大大提高,能夠滿足產品的大規模生產,利于市場的推廣。
為更清楚地闡述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特征和功效,下面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例來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之較佳實施例的俯視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之較佳實施例的主視圖。
附圖標識說明:
10、機架??????????????????????????20、透明轉盤
30、整型機構??????????????????????40、檢測機構
41、上檢測機構????????????????????42、下檢測機構
50、分類機構??????????????????????60、上料機構
101、待檢測產品。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照圖1和圖2所示,其顯示出了本實用新型之較佳實施例的具體結構,包括有機架10以及設置于機架10上的透明轉盤20、整型機構30、檢測機構40、分類機構50和上料機構60。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廣東萬濠精密儀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廣東萬濠精密儀器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20263449.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