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車身電子穩定系統安裝結構有效
| 申請號: | 201220262923.0 | 申請日: | 2012-06-05 |
| 公開(公告)號: | CN202669662U | 公開(公告)日: | 2013-01-16 |
| 發明(設計)人: | 劉振臣;丁祎 | 申請(專利權)人: | 北京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0R11/00 | 分類號: | B60R11/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銀龍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許靜;安利霞 |
| 地址: | 100021 北***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車身 電子 穩定 系統 安裝 結構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車輛底盤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車身電子穩定系統安裝結構。
背景技術
ESP(Electronic?Stability?Program,車身電子穩定系統)通常布置在發動機艙內靠近縱梁的位置上,發動機艙內集合了底盤、動力及電器等各系統,布置非常緊湊,用來進行ESP安裝結構設計的空間很有限,且周邊進行零件放入和裝配操作空間也很小。這樣就為ESP的安裝帶來不便。
實用新型內容
為了避免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車身電子穩定系統安裝結構,占用空間小。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ESP安裝結構,包括:
用于固定安裝車身電子穩定系統的上支架;
用于增加所述上支架支撐強度的下支架,與所述上支架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上支架包括第一側壁和第二側壁,所述第一側壁上設有用于與車身電子穩定系統底部的固定塊配合以固定車身電子穩定系統的定位孔。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側壁的一側向上翻折形成第三側壁,所述第三側壁的頂端設有用于與車身電子穩定系統自帶的螺柱配合以固定車身電子穩定系統的至少一個卡槽。
進一步的,所述第二側壁的底端向上翻折形成與車輛前縱梁內板連接的第一翻邊結構。
進一步的,所述第二側壁的一側設有與所述下支架連接的第二翻邊結構。
進一步的,所述下支架包括第四側壁和第五側壁,其中,
所述第四側壁的上邊緣設有與所述第一側壁連接的第三翻邊結構,所述第四側壁的下邊緣設有與車輛前縱梁內板連接的第四翻邊結構,所述第五側壁上設有分別與所述第一側壁和所述第二翻邊結構連接的第五翻邊結構和第六翻邊結構。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上支架和下支架兩部分連接的結構形式,具有良好的剛度和強度,安裝ESP方便、快捷。
且具有良好的加工制造和焊接工藝性、具有較高的剛度和強度、具有良好裝配操作工藝性。
附圖說明
圖1表示本實用新型ESP安裝結構示意圖;
圖2表示本實用新型上支架與下支架分解示意圖;
圖3表示本實用新型上支架與車輛前縱梁內板連接示意圖;
圖4表示本實用新型下支架與車輛前縱梁內板連接示意圖;
圖5表示本實用新型與ESP未安裝前示意圖;
圖6表示本實用新型與ESP安裝后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和原理進行詳細藐視,所舉實施例僅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非以此限定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ESP安裝結構,包括:
用于固定安裝車身電子穩定系統的上支架3;
用于增加所述上支架3支撐強度的下支架4,與所述上支架3連接。
本實施例中,所述上支架3和下支架4通過焊接的方式連接。當然所述上支架3和所述下支架4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連接,例如,螺栓連接等。
采用上支架和下支架兩部分結構連接形式,具有良好的剛度和強度。
所述上支架3包括第一側壁31和第二側壁32,所述第一側壁31上設有用于與ESP底部的固定塊配合以固定車身電子穩定系統的定位孔301。
所述第一側壁31的一側向上翻折形成第三側壁33,所述第三側壁33的頂端設有用于與車身電子穩定系統自帶的螺柱配合以固定車身電子穩定系統的至少一個卡槽303。
所述第二側壁32的底端向上翻折形成與車輛前縱梁內板連接的第一翻邊結構302。
所述第二側壁32的一側設有與所述下支架4連接的第二翻邊結構304。
所述下支架4包括第四側壁41和第五側壁42,所述第四側壁41的上邊緣和下邊緣設有分別與所述第一側壁31、車輛前縱梁內板2連接的第三翻邊結構和第四翻邊結構,所述第五側壁42上設有分別與所述第一側壁31和所述第二翻邊結構304連接的第五翻邊結構和第六翻邊結構。
如圖3和圖4所示,本實施例中,ESP安裝結構焊接在車輛前縱梁內板2上,其中,所述上支架3的第一翻邊結構302焊接在車輛前縱梁內板2的一側,所述下支架4的第四翻邊結構焊接在車連前縱梁內板2的上方。
如圖5和圖6所示,將ESP(車身電子穩定系統)1向下移動,ESP下側的橡膠固定塊卡入所述上支架3的第一側壁31的定位孔301內的同時,ESP側方的螺柱也同時卡入所述上支架3的第三側壁33的卡槽內,方便、快捷的實現了ESP的安裝。
以上所述為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北京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北京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20262923.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融合蛋白GPR85-Gi1α及其編碼基因和應用
- 下一篇:自動分藥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