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排氣歧管墊片及其所應用的排氣歧管及發動機有效
| 申請號: | 201220258437.1 | 申請日: | 2012-06-01 |
| 公開(公告)號: | CN202832736U | 公開(公告)日: | 2013-03-27 |
| 發明(設計)人: | 儲焰南;劉世鋒;龐進軍;彭慶永;孫芳芳;張瀧堂 | 申請(專利權)人: | 安徽華菱汽車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01N13/10 | 分類號: | F01N13/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遠達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304 | 代理人: | 趙百令;劉大玲 |
| 地址: | 243061 安徽***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排氣 歧管 墊片 及其 應用 發動機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發動機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排氣歧管墊片。本實用新型還涉及一種具有上述排氣歧管墊片的排氣歧管以及具有該排氣歧管墊片的發動機。
背景技術
發動機的排氣系統是發動機中較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其對發動機的工作性能具有較大的影響。排氣歧管是發動機排氣系統中較為常用的部件,其與發動機氣缸體連接,可將各缸的排氣集中導入排氣總管,以此減少發動機的排氣阻力,同時避免各缸排氣時互相干擾。
排氣歧管主要包括進氣接頭、出氣接頭以及設置于進氣接頭和出氣接頭之間的歧管,進氣接頭通過排氣歧管螺栓與氣缸連接,為了緩解進氣接頭與氣缸之間的作用力,同時保證廢氣的密封,上述排氣歧管還包括設置于排氣歧管螺栓和氣缸體之間的排氣歧管墊片。目前使用的排氣歧管墊片一般通過整體沖壓成型,其基本為平面型結構,由于發動機工作時排氣歧管的溫度將逐漸上升,而排氣歧管上方通常布置有集水管,排氣歧管的溫度將傳遞至集水管中的冷卻水,致使發動機的冷卻效果下降。
有鑒于此,如何緩解排氣歧管對發動機冷卻效果的不良影響,已成為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亟待解決的技術難題。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排氣歧管墊片,該排氣歧管墊片可緩解排氣歧管對發動機冷卻效果的不良影響。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具有上述排氣歧管墊片的排氣歧管以及具有該排氣歧管的發動機。
為了實現上述第一個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排氣歧管墊片,連接于排氣歧管的進氣接頭與發動機的氣缸之間,包括位于所述進氣接頭與所述氣缸之間的基片以及設置于所述基片邊緣的包裹片,所述包裹片位于所述排氣歧管與發動機的集水管之間。
優選地,所述包裹片垂直設置于所述基片上。
優選地,所述基片通過鉚釘與所述包裹片連接。
優選地,所述包裹片的兩端連線位于所述基片的中部。
優選地,所述基片為含有石墨的不銹鋼板。
在上述技術方案中,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排氣歧管墊片連接于排氣歧管的進氣接頭與發動機的氣缸之間,包括位于進氣接頭與氣缸之間的基片以及設置于基片邊緣的包裹片,包裹片位于排氣歧管與發動機的集水管之間。在裝配排氣歧管時,將上述排氣歧管墊片連接至進氣接頭與氣缸之間,即可緩解進氣接頭與氣缸之間的作用力,同時保證廢氣的密封。
由上述描述可知,相比于背景技術中所介紹的內容,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排氣歧管墊片由基片和包裹片兩部分組成,通過基片即可達到緩解進氣接頭與氣缸之間的作用力并保證廢氣密封的目的,而包裹片則用于形成阻隔結構,使得由排氣歧管傳遞至集水管中的冷卻水的熱量有所減少,從而緩解了排氣歧管對發動機冷卻效果的不良影響。
為了實現上述第二個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排氣歧管,包括進氣接頭以及設置于所述進氣接頭與發動機的氣缸之間的排氣歧管墊片,所述排氣歧管墊片為上述任一項所述的排氣歧管墊片。由于上述排氣歧管墊片具有上述技術效果,具有該排氣歧管墊片的排氣歧管也應具有相應的技術效果。
為了實現上述第三個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發動機,包括氣缸以及與所述氣缸連接的排氣歧管,所述排氣歧管為上述排氣歧管。由于上述排氣歧管具有上述技術效果,具有該排氣歧管的發動機也應具有相應的技術效果。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排氣歧管墊片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種排氣歧管墊片,該排氣歧管墊片可緩解排氣歧管對發動機冷卻效果的不良影響。本實用新型的另一核心是提供一種具有上述排氣歧管墊片的排氣歧管以及具有該排氣歧管的發動機。
為了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更好地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安徽華菱汽車有限公司,未經安徽華菱汽車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20258437.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