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人工降雨徑流小區水沙數字量測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1220249315.6 | 申請日: | 2012-05-29 |
| 公開(公告)號: | CN202648768U | 公開(公告)日: | 2013-01-02 |
| 發明(設計)人: | 舒安平;李芳華 | 申請(專利權)人: | 北京師范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1G17/04 | 分類號: | G01G17/04;G01F19/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韓國勝 |
| 地址: | 100875 北京市海淀區***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人工降雨 徑流 小區 數字 系統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人工降雨模擬技術,特別是涉及一種人工降雨徑流小區水沙數字量測系統。
背景技術
目前國內外基本采用人工模擬降雨機來模擬天然降雨,通過測定雨滴功能、土壤侵蝕量,研究其雨型、地貌及地質條件、植被類型、土壤條件等對水土流失的影響規律,從而實現對水土流失區的動態監測。為了研究水土流失的規律及實現對水土流失的定量預測,常用的適合野外作業的模擬降雨機有下噴式、側噴式、組合式等。不管哪種模擬降雨機,對模擬降雨中流失水土的測量都尤為重要。
實用新型內容
(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人工降雨徑流小區水沙數字量測系統,實現徑流小區水土流失模擬數據的準確測量。
(二)技術方案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人工降雨徑流小區水沙數字量測系統,其包括:盛裝容器,位于徑流小區出水管管口下方,承接所述出水管流出的水沙;量測器,其上放置所述盛裝容器;計算機,與所述量測器相連。
其中,所述盛裝容器上設置有體積刻度標示。
其中,所述量測器為電子秤,其上設置有顯示屏。
其中,所述量測器與所述計算機通過數據線相連,將所述量測器的稱量結果傳送至所述計算機。
(三)有益效果
上述技術方案所提供的人工降雨徑流小區水沙數字量測系統,能夠同時測量徑流小區流出的水沙的體積和重量,并能將所測得結果傳送至計算機進行計算分析,結果準確、實時性強;進一步地,能夠通過計算機控制量測器,根據用戶監測需求提供定時(頻率)、定量(體積)、定重(重量)的數據采集模式,并分析水土流失效果及規律,滿足用戶多方面需求,適用范圍更廣。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人工降雨徑流小區水沙數字量測系統的組成示意圖。
其中,1:出水管;2:盛裝容器;3:量測器;4:計算機。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但不用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
圖1示出了本實施例人工降雨徑流小區水沙數字量測系統的組成示意圖,其包括:盛裝容器2,位于徑流小區出水管1管口下方,承接所述出水管1流出的水沙;量測器3,其上放置所述盛裝容器2;計算機4,與所述量測器3相連。在人工模擬降雨時,徑流小區流出的水沙由出水管1流出,由盛裝容器2承接,量測器3測出所稱得的重量,直接傳送至計算機4。計算機4內設置有相關數據存儲、分析計算軟件,可根據模擬試驗所需,定時、定量、定重地測定水沙數據,并根據計算出的量測結果分析得出相應的徑流小區水土流失情況及規律。
本實施例中,所述盛裝容器2上設置有體積刻度標示,能夠人工直接讀出水沙的體積;所述量測器3為電子秤,其上設置有顯示屏,由顯示屏將稱重結果直接顯示,便于工作人員觀察和比對;所述量測器3與所述計算機4通過數據線相連,將所述量測器3的稱量結果傳送至所述計算機4,計算機4根據量測器3直接傳送的水沙的重量數據,以及人工從盛裝容器2上讀取并輸入的體積數據,對水土流失情況進行分析,以得到所需的結果。
本實施例的人工降雨徑流小區水沙數字量測系統可以與便攜式人工模擬降雨器相組合使用,通過設置徑流小區,在徑流小區上方人工模擬降雨,從而測量人工模擬降雨所引起的水土流失情況。具體地,將出水管1設置在徑流小區的下游出口,通過出水管1將所流失水土導至盛裝容器2內,進一步由量測器3定時、定量、定重地進行數據采集,并有計算機4完成水土流失效果及規律的分析。
由以上實施例可以看出,本實用新型能夠同時測量徑流小區流出的水沙的體積和重量,并能將所測得結果傳送至計算機進行計算分析,結果準確、實時性強;進一步地,能夠通過計算機控制量測器,根據用戶監測需求提供定時(頻率)、定量(體積)、定重(重量)的數據采集模式,并分析水土流失效果及規律,滿足用戶多方面需求,適用范圍更廣。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替換,這些改進和替換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北京師范大學,未經北京師范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20249315.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