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用于生物化學發光檢測的微流控芯片有效
| 申請號: | 201220236335.X | 申請日: | 2012-05-24 |
| 公開(公告)號: | CN202599845U | 公開(公告)日: | 2012-12-12 |
| 發明(設計)人: | 張武明;李振煜;王酉;葉杭慶;李光 | 申請(專利權)人: | 浙江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1N21/76 | 分類號: | G01N21/76;B01L3/00 |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誠專利事務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偉敏 |
| 地址: | 310058 浙江***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用于 生物化學 發光 檢測 微流控 芯片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生化檢測領域,具體地說涉及一種用于生物化學發光檢測的微流控芯片。
背景技術
目前,在化學和生命科學的研究中,熒光(Fluorescence)和化學發光是應用最為廣泛的高靈敏度定量檢測方法之一。由于熒光基團的光子能量吸收效率高,分子中的受激熒光基團可以釋放大量的光能,產生較高強度的光信號,因而,對樣品的預處理簡單,檢測方便。但是,由于受激樣品本身含有復雜的背景熒光基團,會產生非特異的激發熒光,激發光源復雜的光譜會干擾熒光的光探測器檢測,因而,需要有各種濾光裝置才能保證樣品測量的質量。不同于熒光,生物化學發光是一種特異性生化反應促發的自發光,不需要外部光源的激發,因而,具有背景噪聲小、響應迅速和檢測閾值低等優點。化學發光?(Chemiluminescence)是它主要是依據待測物與具有特異性試劑混合產生發光物而表明待測物的存在和濃度,生物發光(bioluminescence)則是依靠存在于螢火蟲和發光細菌等生物體內的酶,催化特異性化學反應產生的能量發光而表明待測物的存在和濃度。生物化學發光檢測正是利用了上述反應體系中待測物濃度與發光強度在一定條件下呈定量關系的特性,通過檢測體系發光強度確定待測物含量。這已經成為較常用的高靈敏度生物化學分析方法。
近20年發展起來的微流控技術,以其集成化、微量化、分析速度快、準確度高等優勢,被廣泛應用于生化檢測、醫學研究、環境監測等領域。微流控芯片可在一片芯片上完成進樣、混合、反應、檢測等多個溶液操控步驟,也可以在一片芯片上實現多個液體流路通道的立體結構,進行多個樣品的高通量檢測。將微流控芯片技術與生物化學發光檢測技術相結合,解決多種試劑的傳導、混合等步驟的一體化操控建立發光體系;將微流控芯片技術與光電檢測技術相結合,利用光電二極管、光電耦合器(CCD)、光電倍增管等檢測器件實現穩定和高靈敏度原位光電檢測,以期在保證檢測靈敏度的前提下,提高生物化學發光檢測的通用性和便捷性,減少試劑消耗和提高檢測速度,是目前微流控芯片技術的重要研究和技術開發方向。
目前,文獻報道的與發光檢測有關的微流控芯片存在著以下一些缺點:1、依賴顯微鏡平臺或透鏡和濾光片組成的復雜光路:如申請號為200910114403.8的中國專利公開的微流控芯片化學發光測定人單個血紅細胞內物質的方法和申請號為201110153526.X的中國專利公開的生物芯片熒光微光譜檢測裝置及制作方法;2、流路結構單一,進樣未經充分混合從而導致反應效率較低,無法達到最大發光強度:如申請號為200910154432.7的中國專利公開的毛細管電泳分離和化學發光檢測的微流控芯片;3、發光區域全透明,不同方向的散射光沒有被充分利用,光檢測效率低。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目前微流控芯片存在的與發光檢測有關的上述三個技術問題而提供一種用于生物化學發光檢測的新型微流控芯片,本實用新型的微流控芯片通過改善溶液混合程度提高生物化學反應發光強度,改善光學設計提高光檢測效率,從而提高生物化學發光檢測的操作便捷性和檢測靈敏度。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浙江大學,未經浙江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20236335.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臨床生化樣品成組檢測裝置及試劑盒
- 下一篇:一種用于玻璃終檢固定治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