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住宅小區雨污水處理與回用生態系統(Ⅱ)有效
| 申請號: | 201220215019.4 | 申請日: | 2012-05-11 |
| 公開(公告)號: | CN202625983U | 公開(公告)日: | 2012-12-26 |
| 發明(設計)人: | 朱啟紅;夏紅霞;丁武泉 | 申請(專利權)人: | 重慶文理學院 |
| 主分類號: | C02F9/14 | 分類號: | C02F9/14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402160 重慶*** | 國省代碼: | 重慶;8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住宅小區 污水處理 生態系統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于污水處理的人工濕地裝置,特別涉及一種用于處理住宅小區生活污水和雨水處理與回用的生態系統。?
背景技術
根據國家環保標準規定,城市住宅小區必須設置獨立的污水處理設施,即住宅小區污水處理系統。但受經濟因素、技術等多方面限制,傳統二級處理工藝不適用于住宅小區生活污水處理。因此,在構建住宅小區污水處理系統時既需考慮建設成本、運行成本,還需考慮其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近年來已有對住宅小區生活污水進行處理后回用的,如中國專利200610063031.7、200920086997.1等,這些處理方式各有優點,但均存在建設成本較高,廢棄物回收利用率不高。?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發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適用于住宅小區生活污水和雨水回用的生態處理系統,實現廢水處理與回收循環利用。?
本實用新型的發明目的是通過如下技術措施實現的:?
一種住宅小區雨污水處理與回用生態系統(Ⅱ),其特征包括化糞池(1)、吸附池(2)、好氧池(3)、雨污混合池(4)和生態浮床區(5)。?
為降低好氧池(3)廢水污染負荷,提高好氧池(3)處理效果,所述吸附池(2)填充花生殼、椰子殼、玉米棒等吸附劑。?
為提高好氧池(3)曝氣效果,所述好氧池(3)曝氣頭位于池體底部;所述好氧池(3)曝氣頭位于池體底部;好氧池(3)與吸附池(2)相連,利用格柵使吸附池中固液分離。?
為提高生態浮床區(5)處理效率,所述生態浮床區(5)采用的植物是植株數量比3:1的滴水觀音和馬蹄蓮組合植株;進入生態浮床區(5)的富營養污水進水速率優選為1.6?L/h,所述處理前在富營養水體中加入氯化鐵的量為5mg/L。?
為減少用地,可在好氧池(3)出口處設置一小型雨污混合池(4),將雨水和好氧池處理后的生活污水混合,然后進入生態浮床區(5)。?
所述生態浮床區(5)出水可直接用作綠化用水或者小區景觀用水,也可用作小區業主沖洗衛生間等,可降低小區運行成本。?
本實用新型的處理工藝是:小區生活污水進入化糞池內進行生化處理,去除污水中的固?體有機污染物;化糞池出水進入吸附池,利用花生殼、椰子殼、玉米棒等吸附處理廢水中氮磷等物質,處理時間24小時;吸附池出水進入曝氣池進行好氧處理,進一步去除廢水中的有機污染物,好氧池處理時間2小時;好氧池出水進入雨污混合池,混合均勻后進入生態浮床區進一步深度處理。?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在于:將小區化糞池與吸附池、好氧池、綠化用地有機結合,實現小區內零污水排放,并將小區污水處理與小區綠化有機結合,美化了小區環境,節約綠化用水,降低了小區運行成本。同時節約用地,運行成本低,維護方便,處理效果理想。?
附圖說明
圖1住宅小區雨污水處理與回用生態系統(Ⅱ)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中生態浮床區(5)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但并不因此將本實用新型限定在以下具體方式之中。?
如圖1所示,住宅小區雨污水處理與回用生態系統(Ⅱ),包括化糞池(1)、吸附池(2)、好氧池(3)、雨污混合池(4)和生態浮床區(5)。?
所述吸附池利用花生殼、椰子殼、玉米棒等有機廢棄物做吸附劑(6),吸附處理廢水中的氮磷等,并將吸附處理后的吸附劑用于堆制有機肥。?
所述好氧池曝氣頭(7)位于池體底部,利用曝氣機強制曝氣;好氧池(3)與吸附池(2)相連,利用格柵使吸附池中固液分離。?
所述雨污混合池用于雨污混合,將雨水收集系統收集的雨水(9)與好氧池處理后的生活污水混合,降低廢水有機污染負荷。?
為了進一步提高本實用新型住宅小區雨污水處理與回用生態系統(Ⅱ)的凈化能力,所述生態浮床區(5)浮床床體采用具有一定吸附能力的粘土泡沫制備,粘土泡沫浮板平面尺寸為20cm×20cm,厚度12?cm,內有放置種植藍的圓孔,在粘土泡沫浮板的四側預留出4個用于連接的小孔。使用時直接放置種植有植物的塑料花盆或自制種植藍。?
為了進一步提高生態浮床區(5)的凈化能力,所述生態浮床植物采用經篩選的具有較強凈化能力的滴水觀音和馬蹄蓮,滴水觀音和馬蹄蓮植株數量比為3:1,并向種植藍內填充直徑1?cm的廢磚石以防植株倒伏,所述進入生態浮床的污水進水速率為1.6?L/h;處理前在水體中加入5mg/L的氯化鐵,所述富營養污水在生態浮床的停留時間為7天。?
本實用新型的處理工藝是:小區生活污水進入化糞池內(1)進行生化處理,去除污水中的固體有機污染物;化糞池出水進入吸附池(2),利用花生殼、椰子殼、玉米棒等吸附處理廢水中,處理時間24小時;吸附池出水進入好氧池(3)進行好氧處理,進一步去除廢水中的有機污染物,好氧池處理時間2小時;好氧池出水進入雨污混合池(4),混合均勻后進入生態浮床處理區(5)。?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重慶文理學院,未經重慶文理學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20215019.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布藝內墻裝飾軟包
- 下一篇:一種PU革內墻裝飾軟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