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自驅動工頻同步換相全橋電路有效
申請?zhí)枺?/td> | 201220211981.0 | 申請日: | 2012-05-11 |
公開(公告)號: | CN202550916U | 公開(公告)日: | 2012-11-21 |
發(fā)明(設計)人: | 田中林;李建明 | 申請(專利權)人: | 德州三和電器有限公司 |
主分類號: | H02M7/5387 | 分類號: | H02M7/5387 |
代理公司: | 濟南圣達知識產(chǎn)權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張勇 |
地址: | 253034 山東省***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關鍵詞: | 驅動 同步 換相全橋 電路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光伏并網(wǎng)發(fā)電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用于光伏并網(wǎng)逆變器的自驅動工頻同步換相全橋電路。
背景技術
并網(wǎng)逆變器是光伏并網(wǎng)發(fā)電系統(tǒng)中不可缺少的設備。在中小功率單相光伏并網(wǎng)逆變器中,常采用與工頻交流電網(wǎng)電壓同步的工頻換相全橋,將具有按半周期正弦規(guī)律變化的直流單向脈動電流轉化為正弦波交流電流注入電網(wǎng)。
常規(guī)全橋電路的驅動電路通常由多路隔離驅動電源、光電隔離驅動器等部分構成,而且還需要有專門電路提供與電網(wǎng)電壓嚴格同步的驅動脈沖,結構復雜,成本高。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一種自驅動工頻同步換相全橋電路,它簡單、成本低、工作可靠、適用于并網(wǎng)逆變器。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自驅動工頻同步換相全橋電路,它包括第一功率開關、第二功率開關、第三功率開關以及第四功率開關形成的橋式電路,第一功率開關與第一驅動單元連接,第二功率開關與第二驅動單元連接,第三功率開關與第三驅動單元,第四功率開關與第四驅動單元連接;
橋式電路設有對稱的連接點A和連接點B作為交流輸入端,以及對稱的連接點C和連接點D作為直流脈動端;
第一電容跨接在連接點C和連接點D之間;
第一驅動單元、第二驅動單元還與連接點A連接,第三驅動單元和第四驅動單元還與連接點B連接。
所述連接點A和B分別接單相交流電網(wǎng)的相線L與中線N,而在連接點C和連接點D之間注入直流脈動電流;當交流電網(wǎng)電壓處于正半周時,需要驅動第一功率開關和第四功率開關導通、第二功率開關和第三功率開關截止,由連接點C注入的電流經(jīng)過第一功率開關后由連接點A注入交流電網(wǎng),由連接點B返回,再經(jīng)過第四功率開關返回連接點D;當交流電網(wǎng)電壓處于負半周時,需要驅動第二功率開關和第三功率開關導通、第一功率開關和第四功率開關截止,由連接點C注入的電流經(jīng)過第三功率開關后由連接點B注入交流電網(wǎng),由連接點A返回,再經(jīng)過第二功率開關返回連接點D。
所述第一驅動單元與第三驅動單元具有相同的內部結構,均包括第一電阻器R1、第一二極管D1、第二電阻器R2、第一晶體管Q1、第二晶體管Q2、第三電阻器R3、第四電阻器R4、第一齊納管Z1、第二二極管D2、第二電容器C2和第五電阻器R5,其中:
各驅動單元的①端與相應的第一電阻器R1的第一端連接;
第一電阻器R1的第二端與第一二極管D1的陽極、第二電阻器R2的第一端以及第一晶體管Q1的基極相互連接;
第一二極管D1的陰極與第二電阻器R2的第二端、第一晶體管Q1的發(fā)射極、第三電阻器R3的第二端以及第二晶體管Q2的基極相互連接;
第二晶體管Q2的集電極與第四電阻器R4的第二端、第一齊納管Z1的陰極以及相應驅動單元的③端相互連接;
第三電阻器R3的第一端與第四電阻器R4的第一端、第二二極管D2的陰極以及第二電容器C2的第一端相互連接;
第二二極管R2的陽極與第五電阻器R5的第一端連接;
第五電阻器R5的第二端與相應驅動單元的②端連接;
第一晶體管Q1的集電極與第二晶體管Q2的發(fā)射極、第一齊納管Z1的陽極、第二電容器C2的第二端以及相應驅動單元的④端相互連接。
其中的第二驅動單元與第四驅動單元具有相同的內部結構,均包括第六電阻器R6、第七電阻器R7、第三晶體管Q3、第四晶體管Q4、第八電阻器R8、第九電阻器R9、第二齊納管Z2、第三二極管D3、第三電容器C3和第十電阻器R10,其中:
所述各驅動單元的①端與相應的第六電阻器R6的第一端連接;
第六電阻器R6的第二端與第七電阻器R7的第一端以及第三晶體管Q3的基極相互連接;
第三晶體管Q3的集電極與第八電阻器R8的第二端以及第四晶體管Q4的基極相互連接;
第四晶體管Q4的集電極與第九電阻器R9的第二端、第二齊納管Z2的陰極以及相應驅動單元的③端相互連接;
第八電阻器R8的第一端與第九電阻器R9的第一端、第三二極管D3的陰極以及第三電容器C3的第一端相互連接;
第三二極管D3的陽極與第十電阻器R10的第一端連接;
第十電阻器R10的第二端與相應驅動單元的②端連接;
第七電阻器R7的第二端與第三晶體管Q3的發(fā)射極、第四晶體管Q4的發(fā)射極、第二齊納管Z2的陽極、第三電容器C3的第二端以及相應驅動單元的④端相互連接。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德州三和電器有限公司,未經(jīng)德州三和電器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20211981.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