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利用太陽能與地源熱泵相結合平衡地下溫度的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1220209119.6 | 申請日: | 2012-05-10 |
| 公開(公告)號: | CN202630510U | 公開(公告)日: | 2012-12-26 |
| 發明(設計)人: | 李多德;孟祥輝;顧啟德;周先勝 | 申請(專利權)人: | 安徽郁金香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25B30/06 | 分類號: | F25B30/06;F24J2/00 |
| 代理公司: | 安徽匯樸律師事務所 34116 | 代理人: | 胡敏 |
| 地址: | 230000 安***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利用 太陽能 源熱泵 相結合 平衡 地下 溫度 系統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利用太陽能與地源熱泵相結合平衡地下溫度的系統。
背景技術
地源熱泵中央空調系統不僅環保而且節能,但是我國北方地區冬季取熱負荷一般比夏季取冷負荷大,且冬季使用時間長,夏季使用時間短,造成對地下散熱量遠大于散冷量,因此導致了地下散冷量與散熱量的不平衡,地下溫度下降,影響了系統長期穩定,高效地運行。根據地熱之星模擬軟件得出的數據發現,地下溫度場將在10-20年內出現不同程度的破壞。
實用新型內容
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而提供一種利用太陽能與地源熱泵相結合平衡地下溫度的系統,從而調節散冷量與散熱量的平衡,避免地下溫度的下降,保證地埋管換熱系統長期穩定,高效地運行。
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的,一種利用太陽能與地源熱泵相結合平衡地下溫度的系統,包括供水裝置、太陽能集熱器、地源熱泵機組、地埋管,其特征在于,供水裝置分別與太陽能集熱器和地源熱泵機組相連形成循環回路,地源熱泵機組和地埋管形成循環回路,每一個循環回路中均包括至少一個循環水泵,太陽能集熱器并聯與地源熱泵機組和地埋管形成的循環回路中的一個閥門,太陽能集熱器一端設置有閥門,當太陽能集熱器一端的閥門打開,與太陽能集熱器并聯的閥門關閉時,太陽能集熱器、地埋管、地源熱泵機組之間形成循環回路。
進一步地,所述的供水裝置分別與太陽能集熱器和地源熱泵機組相連形成的兩個循環回路共用一個循環水泵。
進一步地、所述的供水裝置與太陽能集熱器相連形成的循環回路和所述的太陽能集熱器、地埋管、地源熱泵機組之間形成的循環回路共用一個閥門。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于:在原有的地源熱泵系統中,增加一組太陽能集熱器,在取熱量過大的情況下,采用地源熱泵和太陽能組合的方式,利用太陽能補充熱量,使得有效的保護地下溫度場溫度平衡,使地源熱泵系統能夠長久的有效利用,并且太陽能不需要消耗任何費用,只需太陽的光熱,從而達到節能環保的效果,有效的降低系統運行成本,給社會和用戶帶來較大的利益。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圖1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利用太陽能與地源熱泵相結合平衡地下溫度的系統的實施例一的結構示意圖,該系統包括供水裝置1、太陽能集熱器2、地源熱泵機組3、地埋管4,供水裝置1分別與太陽能集熱器2和地源熱泵機組3相連形成循環回路,地源熱泵機組3和一組地埋管4形成循環回路,太陽能集熱器2并聯與地源熱泵機組3和地埋管4形成的循環回路中的一個閥門63,太陽能集熱器2的一端設置有閥門64,當太陽能集熱器2一端的閥門64打開,與太陽能集熱器2并聯的閥門63關閉時,太陽能集熱器2、地埋管4、地源熱泵機組3之間形成循環回路,上述的每一個循環回路中均包括至少一個循環水泵51、52、53和至少一個閥門61、62、63、64。
在取熱量不大的情況下,關閉供水裝置1與太陽能集熱器2之間形成的循環回路,同時關閉太陽能集熱器2一端的閥門64,打開供水裝置1與地源熱泵機組3的循環回路,給地源熱泵機組3供水,同時打開地源熱泵機組3與地埋4管形成的循環回路。
當取熱量很大的情況下,將與太陽能集熱器2并聯的閥門63關閉,打開供水裝置1分別與太陽能集熱器2和地源熱泵機組3相連形成的循環回路,給地源熱泵機組3和太陽能集熱器2供水,然后打開太陽能集熱器2、地埋管4、地源熱泵機組3之間形成循環回路即可。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安徽郁金香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經安徽郁金香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20209119.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