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速熱型平板太陽能集熱器有效
| 申請號: | 201220186740.5 | 申請日: | 2012-04-27 |
| 公開(公告)號: | CN202581863U | 公開(公告)日: | 2012-12-05 |
| 發明(設計)人: | 廖金柱 | 申請(專利權)人: | 櫻花衛廚(中國)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24J2/30 | 分類號: | F24J2/30 |
| 代理公司: | 昆山四方專利事務所 32212 | 代理人: | 盛建德 |
| 地址: | 215300 江***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速熱型 平板 太陽能 集熱器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太陽能熱水器集熱器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速熱型平板太陽能集熱器。
背景技術
現有的平板太陽能集熱器中的冷、熱介質管為全部聯通,因此當吸熱時,冷、熱介質的對流效果差,進而造成水箱中水溫升高速率慢,集熱效果不佳,尤其是在冬天時無法滿足消費者正常使用熱水。
發明內容
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速熱型平板太陽能集熱器,該結構不僅熱效率高,而且具有很好的對流效果。
本實用新型為了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速熱型平板太陽能集熱器,包括冷介質管、熱介質管、對流管和多個換熱管,所述冷、熱介質管的一端均呈開口狀,所述冷、熱介質管的另一端均呈封閉狀,其中所述冷介質管的開口端與設于水箱中的熱交換器的冷介質出口相通,所述熱介質管的開口端與設于水箱中的熱交換器的熱介質入口相通;所述對流管的兩端均呈封閉狀,所述多個換熱管的外圍皆覆蓋有吸熱膜,且所述多個換熱管劃分為第一換熱管區域和第二換熱管區域,位于所述第一換熱管區域中的每個換熱管的一開口端皆與所述冷介質管相通,其另一開口端皆與所述對流管相通;位于所述第二換熱管區域中的每個換熱管的一開口端皆與所述熱介質管相通,其另一開口端皆與所述對流管相通。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還設有一固定板,所述冷介質管通過所述固定板與所述熱介質管相連接。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冷介質管、熱介質管和對流管的管壁上均設有多個與所述換熱管相配合的開口。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位于第二換熱管區域內的換熱管的數量大于位于所述第一換熱管區域內的換熱管的數量。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多個換熱管分別對應設于所述對流管和所述冷、熱介質管之間。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該太陽能集熱器通過將多個換熱管劃分為第一換熱管區域和第二換熱管區域,且位于第一換熱管區域中的每個換熱管的一對開口端皆分別對應連通于冷介質管和對流管;位于第二換熱管區域中的每個換熱管的一對開口端皆分別對應連通于熱介質管和對流管,從而加強了整個太陽能集熱器系統的對流效果,具有高熱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另一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參照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速熱型平板太陽能集熱器的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速熱型平板太陽能集熱器,包括冷介質管1、熱介質管2、對流管3和多個換熱管4,所述冷、熱介質管的一端均呈開口狀,所述冷、熱介質管的另一端均呈封閉狀,其中所述冷介質管的開口端與設于水箱中的熱交換器的冷介質出口相通,所述熱介質管的開口端與設于水箱中的熱交換器的熱介質入口相通;所述對流管3的兩端均呈封閉狀,所述多個換熱管的外圍皆覆蓋有吸熱膜5,且所述多個換熱管劃分為第一換熱管區域和第二換熱管區域,位于所述第一換熱管區域中的每個換熱管的一開口端皆與所述冷介質管相通,其另一開口端皆與所述對流管相通;位于所述第二換熱管區域中的每個換熱管的一開口端皆與所述熱介質管相通,其另一開口端皆與所述對流管相通。
在本實施例中,還設有一固定板6,所述冷介質管通過所述固定板與所述熱介質管相連接。本例采用焊接方式,使所述固定板分別與所述冷介質管和熱介質管固定連接,從而加強整個太陽能集熱器的強度和穩固性。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冷介質管、熱介質管和對流管的管壁上均設有多個與所述換熱管相配合的開口。
位于第二換熱管區域內的換熱管的數量大于位于所述第一換熱管區域內的換熱管的數量,即熱介質區域大于冷介質區域,能夠加速對流效果。
所述多個換熱管分別對應設于所述對流管和所述冷、熱介質管之間。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換熱管采用導熱效果較好的銅管、鋁管和鈦管中的一種;所述吸熱膜采用銅鋁復合陽極氧化涂層、銅鍍藍膜涂層和銅鍍黑鉻涂層中的一種。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櫻花衛廚(中國)股份有限公司,未經櫻花衛廚(中國)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20186740.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