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手扶式自平衡微耕機有效
| 申請號: | 201220170261.4 | 申請日: | 2012-04-20 |
| 公開(公告)號: | CN202496179U | 公開(公告)日: | 2012-10-24 |
| 發明(設計)人: | 葉進;楊仕 | 申請(專利權)人: | 西南大學 |
| 主分類號: | A01B33/02 | 分類號: | A01B33/02;A01B33/08;A01B33/10 |
| 代理公司: | 重慶博凱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50212 | 代理人: | 李海華 |
| 地址: | 400716*** | 國省代碼: | 重慶;8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手扶 平衡 微耕機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土壤耕整農機具,具體地講是手扶式自平衡微耕機。
背景技術
微耕機,主要應用于水田、旱地、園藝、設施農業等土地的耕耘作業,因其具有切土效果好、碎土能力強等特點,在我國應用十分廣泛。微耕機推動了土地狹小分散、缺乏機耕道、機具田間轉移困難的丘陵山區的耕作機械化,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村勞動力短缺的問題。但目前的微耕機工作時存在振動大、操作控制難等問題,農村有句俗語“解放了牛,累死了人”就生動形象地反映出目前微耕機控制上的不容易,這不僅增加操作者的工作強度,還降低生產效率。另外,目前的微型旋耕機的耕深一般都在12~20cm,長期使用這樣的微耕機耕作土地,會形成板結的犁底層,影響作物根系生長,造成產量下降。
實用新型內容
針對現有微耕機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控制容易、兼具深耕效果的手扶式自平衡微耕機。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手扶式自平衡微耕機,包括內燃機、變速箱和主旋耕刀,內燃機通過變速箱接主旋耕刀以驅動主旋耕刀轉動,主旋耕刀的刀軸平行于地面橫向設置,其特征在于:本微耕機還包括起平衡作用的輔旋耕刀,所述輔旋耕刀位于主旋耕刀的后方,輔旋耕刀與動力機構連接由動力機構帶動其旋轉以實現對土壤的切削,從而達到平衡主旋耕刀的作用和輔助深耕的目的。
輔旋耕刀的刀軸與主旋耕刀的刀軸主要有兩種布置關系-平行和垂直。
一、所述輔旋耕刀的刀軸與主旋耕刀的刀軸平行并位于主旋耕刀刀軸后下方,以對主旋耕刀未耕作到的下層土壤進行深耕。
所述輔旋耕刀刀軸和主旋耕刀軸旋轉方向相反或相同。
所述輔旋耕刀的橫向長度小于主旋耕刀的橫向長度。
二、所述輔旋耕刀的刀軸與主旋耕刀的刀軸垂直且輔旋耕刀的刀軸同時垂直于地面。
所述輔旋耕刀的刀軸為兩根且平行對稱布置,兩根刀軸上的輔旋耕刀旋轉方向相反以互相抵消橫向分力。
所述輔旋耕刀最下端位于主旋耕刀最下端之下,以對主旋耕刀未耕作到的下層土壤進行深耕。
相比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通過增設的輔旋耕刀的切土作用,實現了對主旋耕刀耕作帶來的震動進行平衡的效果,改善了目前小型、微型旋耕機的振動程度和操作控制難度。
2、改變了目前小型、微型旋耕機的耕整效果,本手扶式自平衡微耕機可實現淺耕和部分深松,且淺耕和深松分層作業但同時完成,耕深可達30cm以上。
3、深松的深度可以通過調整輔旋耕刀與主旋耕刀的上下偏移距離進行調節,靈活方便。
附圖說明??
圖1-本實用新型第一種實施方式結構示意圖。
圖2-本實用新型第一種實施方式輔旋耕刀與主旋耕刀結構簡圖。
圖3-本實用新型第二種實施方式結構示意圖。
圖4-本實用新型作業后的土壤剖面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參見圖1、圖2和圖3,從圖上可以看出,本實用新型的手扶式自平衡微耕機,包括內燃機1、變速箱2和主旋耕刀3,內燃機1的輸出軸接變速箱2,變速箱2的輸出通過齒輪傳動或鏈條傳動驅動主旋耕刀3轉動,主旋耕刀的刀軸平行于地面橫向設置。本微耕機還包括起平衡作用的輔旋耕刀4,所述輔旋耕刀4位于主旋耕刀3的后方,輔旋耕刀與動力機構連接由動力機構帶動其旋轉同樣可實現對土壤的切削。驅動輔旋耕刀4的動力既可以與主旋耕刀共用內燃機的動力,即內燃機1通過變速箱2輸出的動力,此時變速箱2同時通過齒輪傳動或鏈條傳動或帶傳動與輔旋耕刀4連接,也可以由單獨設置的電動機驅動。本微耕機沒有專門的行走驅動輪,其前行主要靠主旋耕刀的切土反力推動。輔旋耕刀4旋轉切割土壤所產生的反作用力與主旋耕刀3切割土壤所產生的反作用力相互平衡,使得機器運轉平穩,故稱之為自平衡微耕機。
輔旋耕刀的刀軸與主旋耕刀的刀軸主要有兩種布置關系-平行和垂直。下面分別對此詳細說明。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西南大學,未經西南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20170261.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