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前保險杠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220168952.0 | 申請日: | 2012-04-19 |
| 公開(公告)號: | CN202557460U | 公開(公告)日: | 2012-11-28 |
| 發明(設計)人: | 葉映臺;瞿喆文;蔡建萍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通用汽車有限公司;泛亞汽車技術中心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0R19/22 | 分類號: | B60R19/22;B60R19/52;B60R21/34 |
| 代理公司: | 北京邦信陽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11012 | 代理人: | 黃澤雄 |
| 地址: | 201206 上***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保險杠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碰撞安全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集成行人腿部保護、低速和正面高速碰撞性能的前保險杠裝置。
背景技術
行人保護是近年來汽車碰撞安全領域的熱點內容。隨著2007年5月頒布行人保護全球技術法規GTR(global?technical?regulation),我國于2009年10月根據GTR頒布了《汽車對行人的碰撞保護》國家推薦性標準GB/T?24550,另外很多國家也將行人保護納入新車評估計劃(NCAP),行人碰撞保護設計在汽車產品的開發中日益受到重視。行人與車輛發生碰撞時,前保險杠裝置與行人腿部發生直接接觸,它在碰撞過程能夠吸收碰撞能量,降低行人腿部的傷害,但其剛度又不能太大,否則會直接對行人腿部造成大的傷害。因此,它的設計是滿足行人腿部保護要求的關鍵。
低速碰撞過程中,前保險杠裝置也起著重要作用,保護其后的散熱器、翼子板、發動機罩和燈具等功能件免受撞擊損壞。我國已于1998年頒布了《汽車前、后端保護裝置》國家標準GB17354,即要求當發生輕微事故時,前保險杠裝置能吸收沖擊能量,且碰撞后盡量不受損,從而降低保險和修理費用,這就要求前保險杠裝置的剛度不能過小。
此外,前保險杠裝置在整車正面高速碰撞過程中也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前保險杠裝置能夠吸收能量,另一方面能夠改變碰撞力沿前縱梁的傳遞方向,誘導前縱梁呈現不同的變形模式,從而影響整車正面碰撞的性能。
因此,在前保險杠裝置設計過程中,需要綜合考慮行人腿部保護、低速和正面高速碰撞三方面的性能要求。但是,已有的保險杠裝置多側重其某一方面的要求,只能實現降低行人腿部的傷害的單一功能,沒有考慮保險杠裝置在低速碰撞尤其是高速碰撞中的作用。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集成行人腿部保護、低速和正面高速碰撞性能的前保險杠裝置。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提供一種前保險杠裝置,從前到后依次包括格柵、橫向圓弧長條形的吸能塊、以及前保險杠橫梁,所述吸能塊的前端面與所述格柵的后端面連接,所述吸能塊的后端面與所述前保險杠橫梁的前端面頂緊,所述吸能塊的上表面的中間形成臺階部,所述臺階部的厚度小于所述吸能塊的厚度,所述臺階部的后端面與所述吸能塊的后端面平齊。
優選地,所述吸能塊包括低密度吸能塊,和分別設置在所述低密度吸能塊的左右兩側的兩塊高密度吸能塊;所述前保險杠裝置還包括兩個分別設置在所述前保險杠橫梁的后端面的左右兩側的前縱梁,所述前縱梁的位置對應所述高密度吸能塊所在位置。
優選地,所述高密度吸能塊完全覆蓋所述前縱梁的橫截面。
優選地,所述前保險杠橫梁與所述前縱梁之間設有吸能盒。
優選地,所述高密度吸能塊的長度為200mm,高度為150mm,所述高密度吸能塊從邊緣到與所述低密度吸能塊的分界處逐漸變厚,所述邊緣厚度為25mm,所述分界處的厚度為60mm;所述低密度吸能塊的長度為960mm,高度為90mm,從所述分界處到中心逐漸變厚,中心厚度為100mm;所述臺階部的長度為400mm,高度為35mm,厚度為60mm。
優選地,所述吸能塊的前端面上設有多個安裝孔,所述格柵上設有多個與所述安裝孔對應的凸柱。
優選地,所述安裝孔的孔徑為20mm,孔深為20mm。
優選地,所述高密度吸能塊的后端面設有上凸臺和下凸臺,所述前保險杠橫梁卡設在所述上凸臺與所述下凸臺之間。
優選地,所述上凸臺和所述下凸臺的長度為100mm,高度為10mm,厚度為25mm。
優選地,所述吸能塊采用閉孔泡沫結構的PP材料。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由于吸能塊上設置了臺階部,在保護行人腿部的同時,為低速碰撞沖擊提供了更大的沖擊區域,吸收更多的能量。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前保險杠裝置一實施例正面的立體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前保險杠裝置一實施例反面的立體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前保險杠裝置一實施例中吸能塊的正視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前保險杠裝置一實施例中吸能塊反面的立體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前保險杠裝置一實施例中格柵的立體圖;
圖6是行人小腿與吸能塊碰撞前的示意圖;
圖7是行人小腿與吸能塊碰撞時的示意圖;
圖8是沖擊擺錘與吸能塊碰撞前的示意圖;
圖9是低速碰撞中沖擊擺錘與吸能塊碰撞時的示意圖;
圖10是碰撞前吸能塊與前縱梁的示意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通用汽車有限公司;泛亞汽車技術中心有限公司,未經上海通用汽車有限公司;泛亞汽車技術中心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20168952.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燃料壓力調節器的不平衡入口燃料管
- 下一篇:虛擬多點觸控裝置與相關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