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用于高柔性汽車生產線承載多車型的橇體有效
| 申請號: | 201220156097.1 | 申請日: | 2012-04-13 |
| 公開(公告)號: | CN202609507U | 公開(公告)日: | 2012-12-19 |
| 發明(設計)人: | 韓守習;曲銀燕;石波;戈北京;陳顯;孟祥智;牛利超;朱瑞良 | 申請(專利權)人: | 機械工業第四設計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B65G37/00 | 分類號: | B65G37/00 |
| 代理公司: | 洛陽公信知識產權事務所(普通合伙) 41120 | 代理人: | 李宗虎 |
| 地址: | 471039 河*** | 國省代碼: | 河南;4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用于 柔性 汽車 生產線 承載 車型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生產線輸送系統,尤其涉及一種用于高柔性汽車生產線承載多車型的橇體。
背景技術
滑橇輸送系統是現階段大、中型汽車廠使用多、效果好、運行可靠的主要機械化輸送系統。在滑橇輸送系統中,橇體作為載體,承擔著支撐、固定工件的作用。
在以往建成的汽車生產線中,滑橇上的支撐腿是固定的,當車型較多時,很難在橇體上找到合適的支撐腿來進行支撐,新的車型與原來的支撐點干涉的可能性增加,無法共橇。多車型的柔性涂裝生產線最多能容納1-3類車型的8種車型,更多車型的高柔性涂裝生產線還無先例。國內部分汽車制造商對更多車型的高柔性生產線需求依然存在。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用于高柔性汽車生產線承載多車型的橇體,能夠有效提高車間空間的利用率。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用于高柔性汽車生產線承載多車型的橇體,包括兩條平行設置的縱梁和架設在兩條縱梁之間的橫梁,縱梁與橫梁呈梯子型固定連接,縱梁和/或橫梁上垂直設有若干對固定式支腿,還包括固定于縱梁和/或橫梁上的數對活動式支腿,活動式支腿包括上下兩段,兩段之間由銷軸連接,使活動式支腿可彎折放倒或直立固定;所述固定式支腿和活動式支腿共10對,其中沿橇體縱軸方向的第2、4、5、6、9對支腿為活動式支腿,第1、3、7、8、10對支腿為固定式支腿,且每對支腿關于橇體縱軸對稱設置,相鄰兩對支腿的間距由相應的承載車型確定。
作為優選,所述活動式支腿下段與銷軸垂直的兩側面的頂部設有兩凹槽,活動式支腿上段與銷軸垂直的側面的下部設有與凹槽匹配的圓柱形凸起。?
更進一步地,處于第5對支腿位置的活動式支腿上段設置有偏心銷鎖緊裝置,偏心銷由頂部露出,與承載車身底盤相應位置的工藝孔相配合。?
更進一步地,處于第1、7、8對支腿位置的固定式支腿上設置有鏈條,鏈條末端設有掛鉤。?
更進一步地,所述兩條縱梁上焊接有數對定位孔,每對定位孔關于橇體縱軸對稱。?
作為優選,處于第1對支腿位置的固定式支腿頂部設有一圓錐銷,縱梁底部相對應位置開有與圓錐銷相匹配的圓孔,處于第8對支腿位置的固定式支腿頂部設有與縱梁底部相對應位置配合的支撐板。
本實用新型帶來的有益效果為:可承載中巴、微面、微型轎車、SUV及皮卡車5大類別14種車型,同時也實現了面漆橇體的三層堆垛,有效提高了車間空間的利用率,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產成本,解決了滿足涂裝前處理、電泳線電泳橇體承載車身所需的防漂浮鎖緊裝置的設計。
附圖說明
圖1為實施例1的主視圖;
圖2為實施例1的俯視圖;
圖3為實施例2的主視圖;
圖4為實施例2的俯視圖;
圖5為活動式支腿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實施例2中橇體兩層疊放的主視圖。
附圖標記:1.縱梁,2.橫梁,31.固定式支腿,32.活動式支腿,4.銷軸,5.凹槽,6.凸起,7.鏈條,8.掛鉤,9.定位孔,10.圓錐銷,11.支撐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實施例一
如圖1、圖2、圖5所示,一種用于高柔性汽車生產線承載多車型的橇體,包括兩條平行設置的縱梁1和架設在兩條縱梁1之間的橫梁2,縱梁1與橫梁2呈梯子型固定連接,縱梁1和/或橫梁2上垂直設有若干對固定式支腿31,還包括固定于縱梁1和/或橫梁2上的數對活動式支腿32,活動式支腿32包括上下兩段,兩段之間由銷軸4連接,活動式支腿32下段與銷軸4垂直的兩側面的頂部設有兩凹槽5,活動式支腿32上段與銷軸4垂直的側面的下部設有與凹槽5匹配的圓柱形凸起6,使活動式支腿32可彎折放倒或直立固定;且每對支腿關于橇體縱軸對稱設置,相鄰兩對支腿的間距由相應的承載車型確定。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機械工業第四設計研究院,未經機械工業第四設計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20156097.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