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內外強化傳熱管式換熱器有效
| 申請號: | 201220147293.2 | 申請日: | 2012-04-10 |
| 公開(公告)號: | CN202660941U | 公開(公告)日: | 2013-01-09 |
| 發明(設計)人: | 梁衛;姚曉春;李軍良;王艷華;高巖;王濱;韓見超;邢天福;孫永彬;李曉華 | 申請(專利權)人: | 吉林省電力有限公司四平供電公司;國家電網公司 |
| 主分類號: | F28D7/00 | 分類號: | F28D7/00;F28F1/42;F28F9/00;F28F13/12 |
| 代理公司: | 吉林省長春市新時代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22204 | 代理人: | 欒淑華 |
| 地址: | 136000 吉林*** | 國省代碼: | 吉林;2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內外 強化 傳熱 換熱器 | ||
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管殼式熱交換設備,具體的說是一種強化傳熱的管殼式換熱器。
背景技術:管殼式換熱器是進行熱交換的通用工藝設備。由于管殼式換熱器的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制造材料選擇面廣,并能在高溫、高壓環境下工作,因而廣泛應用于石油、化工、電力、輕工、冶金、原子能、造船、航空、供熱等領域。并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傳統的管殼式換熱器是由筒體、管板、封頭、冷熱介質進出口及筒體內的光管管束與折流板組成。盡管管殼式換熱器在熱交換過程中發揮了很好的積極作用,但是由于光管管束內的水流及外部氣流比較平穩,仍存在換熱面積小,傳熱系數小,而設備體積龐大,投入資金大,換熱效率低和能源利用不夠充分的問題。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內外強化傳熱管式換熱器,主要是為了解決現有傳統的管殼式換熱器存在換熱面積小,傳熱系數小,設備體積龐大,投入資金大,換熱效率低和能源利用不充分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的方案如下所述:該實用新型包括管箱、管板、法蘭、接管、換熱管、殼體、定距管、鞍座、拉桿,還包括防沖板和支持板,它是將換熱管設置成具有內外寬螺旋形結構,且螺旋部位是矩形或梯形的波紋管。
????本實用新型除具有傳統管殼式換熱器的性能優點外,還具有自身獨特的性能特點:
????1、由于換熱管采取內外寬螺旋形結構,有效增加了介質的換熱面積,并在介質的流動中形成湍流及螺旋流,使管程流體在管內呈三維螺旋運動狀態向前流動,且在流速較低時便可達到充分湍流效果,從而克服現有管殼式換熱器管程流體界膜傳熱系數較低的缺點,由管內到管外進一步強化了傳熱,使換熱器在完成同等換熱任務情況下更加小型化,顯著提高了整體傳熱性能和換熱效率。
2、由于換熱管上螺旋部位采取梯形或矩形結構,不僅能減小流體阻力損失,且當介質流經此處將產生較大的渦流,在增加熱補償的同時又能防止管內結垢,確保設備長期運行過程中傳熱性能的穩定,從而實現高效換熱的技術效果。
3、取消了原管殼式換熱器中的折流板,節約了部件,降低了成本,不僅符合國家提倡節能降耗的要求,同時又避免了管殼式換熱器由于折流板與換熱管的接觸,導致設備運行振動造成的泄漏隱患,明顯提高了設備運行的安全性能和使用壽命。
4、其結構簡單合理、性能穩定可靠、適合進行推廣。
附圖說明
圖1為內外強化傳熱管式換熱器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換熱管外部結構示意圖。
圖3為換熱管內部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由圖1—圖3所示的內外強化傳熱管式換熱器由管箱1、管板2、法蘭3、接管4、?防沖板5、換熱管6、殼體7、支持板8、定距管9、鞍座10、拉桿11為主要部件組成。其中換熱管6是個具有內外寬螺旋形結構,且螺旋部位是矩形或梯形的波紋管。換熱管6作為最基本的傳熱元件安裝在殼體7內,由支持板8進行夾緊支撐,支持板8由定距管9進行限位,換熱管6兩端由管板2進行固定,兩側管板2與管箱1相連接,管箱1及殼體7外側連接接管4及法蘭3形成介質進出口,防沖板5設置在殼體7的接管4及法蘭3出口處,殼體7外側底部焊接有鞍座10支撐設備。
工作時,換熱管6和殼體7分別形成了兩種不同的介質流通通道。兩種介質分別在兩單獨流通通道中流過,通過換熱管6進行熱量傳遞,從而實現換熱的目的。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吉林省電力有限公司四平供電公司;國家電網公司,未經吉林省電力有限公司四平供電公司;國家電網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20147293.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