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進氣諧振腔有效
| 申請號: | 201220139014.8 | 申請日: | 2012-04-01 |
| 公開(公告)號: | CN202560405U | 公開(公告)日: | 2012-11-28 |
| 發明(設計)人: | 王偉峰;趙海瀾;李岐;黃應來;汪曉虎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通用汽車有限公司;泛亞汽車技術中心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02M35/12 | 分類號: | F02M35/12 |
| 代理公司: | 北京邦信陽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11012 | 代理人: | 黃澤雄 |
| 地址: | 201206 上***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諧振腔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的進氣諧振腔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可調節容積、連接管長度和直徑的諧振腔。
背景技術
隨著人類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車已逐步融入人們的生活,并對其舒適性有了更多的要求。汽車發動機工作時,空氣流經進氣管和空氣過濾器等進入發動機缸體,在這個過程中,空氣分子與進氣管壁的摩擦產生了噪聲;更重要的是,隨著發動機每缸進氣門的周期性啟閉,空氣氣流會出現前進波和反射波的交匯,這就加劇了空氣分子之間的摩擦運動,也就是進氣管內壓力脈動的增強,進而在進氣口產生了進氣噪聲。發動機轉速越高,氣體摩擦越厲害,進氣管內壓力脈動越強,進氣噪聲也就越大,整車的車內噪聲和通過噪聲也就越大。這對汽車內外的噪聲水平帶來了很大影響。
為了有效控制車內噪聲水平和汽車通過噪聲,減少進氣管的諧振噪聲是一種非常有效的途徑,在進氣管側增加諧振腔的方法得到了廣泛應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如圖1所示,進氣諧振腔1′一般作為旁支安裝在進氣管2′上,通過連接管11′與進氣管連接。進氣諧振腔1′本身并不消耗進氣入射波的能量,僅對聲波起到阻擋濾波的作用,其原理是一種抗性消聲器。一個諧振腔就相當于一個簡單的彈性振動系統,在一定的條件下,空氣氣流中某些頻率的前進波和反射波會在該彈性振動系統內發生共振,這時聲能就轉化成熱能被消耗掉了,起到了消聲的作用。
進氣諧振腔雖然在實車的應用上取得了顯著的效果,但隨著批量生產規模的擴大以及車型的增多,也隨之帶來了一些問題。汽車開發過程中,進氣諧振腔雖然可經模擬計算出其形狀,但是具體應用到工程上還需經歷多次調試,因此要不斷修改諧振腔的容積V、連接管的直徑Dc和長度Lc等;當一款車輛做某些改型時,也需要改變諧振腔,當其量產時就需要重新開模,由此將產生很大的費用。
因此,在汽車開發過程中急需一種可以方便改變容積、連接管長度和直徑的進氣諧振腔,既為汽車的整車開發帶來便利,還可為改型車輛的量產節省開發成本。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以方便改變容積、連接管長度和直徑的進氣諧振腔。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提供一種進氣諧振腔,包括腔體,以及連接所述腔體與進氣管的連接管,還包括可沿所述腔體的內壁上下調節的腔蓋,所述連接管能夠更換。
優選地,所述腔體的內壁上間隔設置多個的安裝槽,所述腔蓋通過卡設在不同的所述安裝槽中來上下調節。
優選地,每個所述安裝槽包括第一卡槽、第二卡槽以及所述第一卡槽與所述第二卡槽之間的凸部;所述腔蓋包括厚蓋、薄蓋以及所述厚蓋與薄蓋之間的凹部;所述厚蓋嵌入所述第一卡槽中,所述凸部嵌入到所述凹部中,所述薄蓋嵌入所述第二卡槽中并通過密封圈固定。
優選地,所述厚蓋、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的厚度相等,所述凸部和所述凹部的厚度相等,所述薄蓋的厚度等于所述第二卡槽與所述密封圈的厚度差。
優選地,每個所述安裝槽之間的距離為10mm。
優選地,所述連接管與所述進氣管之間還設有變徑管。
優選地,所述腔蓋與所述連接管之間還設有變徑管。
優選地,所述腔蓋與所述變徑管之間還設有接頭。
優選地,所述腔體為圓桶形,直徑為50-250mm。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過腔蓋在腔體中上下調節來改變諧振腔的容積;同時可以更換不同長度和直徑的連接管,來滿足不同車型的需要。
附圖說明
圖1是現有的進氣諧振腔和進氣管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進氣諧振腔一實施例的立體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進氣諧振腔中腔蓋、密封圈、腔體的分解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進氣諧振腔中腔蓋的剖視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進氣諧振腔中腔體內部的局部視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進氣諧振腔中連接管、變徑管、腔蓋的分解圖。
附圖標記對照表: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來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2-3所示,進氣諧振腔包括腔體12,以及連接腔體12與進氣管(圖未示)的連接管11,還包括可沿腔體12的內壁上下調節的腔蓋13,連接管11能夠更換。
在調節腔體容積和選取不同的連接管之前,首先確定需要消除的噪聲的主要頻率范圍。通過主觀感受并借助儀器測試結果確定聲波的主要頻率,這是諧振腔設計的重要依據。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通用汽車有限公司;泛亞汽車技術中心有限公司,未經上海通用汽車有限公司;泛亞汽車技術中心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20139014.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