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塑殼斷路器滅弧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1220138414.7 | 申請日: | 2012-04-01 |
| 公開(公告)號: | CN202549754U | 公開(公告)日: | 2012-11-21 |
| 發明(設計)人: | 張曉敏;張玉林;李敏;宋增強;饒瑞祥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永繼電氣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1H73/18 | 分類號: | H01H73/18 |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華專利事務所 31219 | 代理人: | 劉計成 |
| 地址: | 201515 上***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斷路器 系統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塑殼斷路器,特別涉及一種塑殼斷路器的滅弧系統。
背景技術
現有塑殼斷路器滅弧系統主要由磁軛、引弧片、隔弧壁、滅弧室、隔弧板等幾部分組成。磁軛下方設有引弧角,現有滅弧系統中磁軛引弧角的尺寸較小,引弧角前端與動觸頭頂端距離較遠,引弧角后端與滅弧室頂端柵片距離較遠。這樣在分閘后,引弧角與靜觸點處引弧片之間的電位差比動觸頭、靜觸點間的的電位差比要大,同時,動觸頭頂部離引弧角的距離較遠,電弧從動觸頭轉移到引弧角也比較困難。而且引弧角與滅弧柵片之間存在較大距離,電弧進入滅弧室較少、較慢,容易造成背后擊穿,使電弧燃弧時間加長,這樣就會降低斷路器短路保護水平。
實用新型內容
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可使電弧從動觸頭快速轉移至引弧角的塑殼斷路器滅弧系統。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塑殼斷路器滅弧系統,包括磁軛、動觸頭、靜觸頭、引弧片、滅弧室、隔弧板、隔弧壁,所述磁軛底部設有引弧角,所述引弧角的前端延伸至所述動觸頭的根部附近,所述引弧角的后端延伸至所述滅弧室上端的后部。
優選的,所述引弧角的前端向下彎曲,所述引弧角的后端與所述磁軛下表面平行。
上述技術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該塑殼斷路器滅弧系統磁軛引弧角的前端延伸至所述動觸頭的根部附近,后端延伸至所述滅弧室上端的后部,這樣有利于電弧從動觸頭轉移到引弧角,并經引弧角到達滅弧室上端后部的滅弧柵片,使滅弧室充分吸收電弧,避免電弧背后擊穿。并使電弧均勻分布,避免在短路試驗過程中,由于金屬顆粒粘附在滅弧柵片間,導致絕緣水平下降,使電弧電壓下降,從而有效提升分斷能力。
上述說明僅是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概述,為了能夠更清楚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手段,并可依照說明書的內容予以實施,以下以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配合附圖對本專利進行詳細說明。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磁軛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進行詳細介紹。
如圖1、2所示,該塑殼斷路器滅弧系統包括外殼5,外殼5內設有磁軛1、動觸頭2、靜觸頭3、靜觸桿4、引弧片6、滅弧室7、隔弧板8、隔弧壁9等幾部分,靜觸頭3固定在靜觸桿4上,磁軛1位于滅弧室7的上方。磁軛1的底部設有一引弧角11,引弧角11的前端12向下彎曲,引弧角11的后端13與磁軛1下表面平行,引弧角11的前端延伸至動觸頭2的根部附近,引弧角11的后端13延伸至滅弧室7上端的后部。
該塑殼斷路器滅弧系統中磁軛1的前端延伸至動觸頭2的根部附近,這樣就拉近了引弧角11與動觸頭2、靜觸點3之間的距離,既降低引弧角11與靜觸點3之間的電勢差,進而可加快電弧從動觸頭轉移到引弧角。引弧角11的后端13延伸至滅弧室7上端的后部可使電弧迅速從滅弧室7上端引入,從而最大程度地讓電弧進入滅弧室7,從而有效降低斷路器背后區域的溫度,避免電弧背后擊穿的情況出現。同時,可有效避免在短路試驗時,電弧分布不均,導致滅弧柵片之間由于金屬顆粒的充斥,造成片間短路,使電弧電壓降低的情況出現。
以上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提供的一種塑殼斷路器滅弧系統進行了詳細介紹,對于本領域的一般技術人員,依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思想,在具體實施方式及應用范圍上均會有改變之處,綜上所述,本說明書內容不應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凡依本實用新型設計思想所做的任何改變都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永繼電氣股份有限公司,未經上海永繼電氣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20138414.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菱形沉淀斜管
- 下一篇:一種氣體密度繼電器的接點引出線的結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