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薄形化散熱模塊的組合定位結構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220136148.4 | 申請日: | 2012-03-31 |
| 公開(公告)號: | CN202551596U | 公開(公告)日: | 2012-11-21 |
| 發(fā)明(設計)人: | 饒振奇;何信威;張中彥 | 申請(專利權)人: | 蘇州聚力電機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5K7/20 | 分類號: | H05K7/20;G06F1/20 |
| 代理公司: | 蘇州創(chuàng)元專利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馬明渡 |
| 地址: | 215152 江蘇省***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薄形化 散熱 模塊 組合 定位 結構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薄形化散熱模塊的組合定位結構,特別是指利用扁形導熱組件與鰭片組構成薄形化散熱模塊的創(chuàng)新結構設計。
背景技術
計算機電子產(chǎn)品結構中的散熱模塊,擔負著排散各種工作元件所生熱溫、防止其過熱損壞的重任;所謂散熱模塊,其主要是由散熱風扇、散熱鰭片以及熱管所構成,使熱管的蒸發(fā)段接收發(fā)熱源所產(chǎn)生的熱,熱管的冷卻段則連接于散熱風扇出風口所設散熱鰭片,如此以通過該散熱鰭片將熱擴散于出風口處,再通過散熱風扇的送風加速散熱效率。
現(xiàn)有散熱模塊的熱管冷卻段與散熱鰭片之間通常通過一導熱座(塊)相接觸,其接觸最大面積局限于散熱鰭片的堆??偢叨?,而此一高度則受限于風扇殼體高度,以如此層層受限的關聯(lián)性來看,因目前計算機電子產(chǎn)品的輕薄化發(fā)展趨勢,使得風扇殼體的高度不僅無加高的可能,更有再扁薄化的需求,所以,該散熱鰭片的堆??偢叨纫搽y以再增高,這使得散熱鰭片縱然面積足夠,卻因為熱導入面積被局限而難以進一步提升散熱效能,相對而言,在現(xiàn)有架構條件下,若不影響散熱效能,則散熱鰭片的堆??偢叨纫约帮L扇殼體的高度,顯然均無更進一步薄形化的可能,如此一來,也就造成計算機電子產(chǎn)品的輕薄化設計受此因素而被局限于一定程度的瓶頸與技術問題。
因此,針對上述現(xiàn)有散熱模塊結構所存在的問題,如何開發(fā)一種更具理想實用性的創(chuàng)新結構,實為使用者所企盼,亦為相關業(yè)者須努力研發(fā)突破的目標及方向。
有鑒于此,創(chuàng)作人本于多年從事相關產(chǎn)品的制造開發(fā)與設計經(jīng)驗,針對上述目標,詳加設計與審慎評估后,終得一確具實用性的本創(chuàng)作。
發(fā)明內(nèi)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薄形化散熱模塊的組合定位結構,其主要針對如何研發(fā)出一種更具理想實用性的新式薄形化散熱模塊結構為目標加以改良突破。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薄形化散熱模塊的組合定位結構,所述薄形化散熱模塊包括散熱風扇、鰭片組、扁形導熱組件,其中該散熱風扇包括殼體以及容設于該殼體內(nèi)的扇葉組,該殼體包括上蓋板、下蓋板、側(cè)框以及出風口;該扁形導熱組件為扁形斷面形態(tài)而界定形成有二寬擴平面及窄形側(cè)邊,該鰭片組設置于散熱風扇的殼體所設出風口處,該鰭片組包括有間隔配置的至少二單元散熱片;其中,該扁形導熱組件至少具有一側(cè)寬擴平面對應于單元散熱片,且該單元散熱片局部面域為直接呈面狀接觸迭靠于扁形導熱組件的寬擴平面局部或全部區(qū)域。
上述技術方案中的有關內(nèi)容解釋如下:
1.上述方案中,所述散熱風扇為二扇葉組與二出風口的結構形態(tài);其中該二出風口共享同一鰭片組,該鰭片組的單元散熱片二側(cè)相對延伸至二出風口內(nèi),該扁形導熱組件夾置于鰭片組的中間區(qū)域,且其中,該鰭片組中最外側(cè)的單元散熱片并與殼體的上、下蓋板一體連結。
2.上述方案中,所述散熱風扇為單一扇葉組與單一出風口的結構形態(tài);該扁形導熱組件設于散熱風扇的殼體出風口一側(cè)處,該扁形導熱組件的寬擴平面與鰭片組的單元散熱片置向互成平行關系,以使該等單元散熱片的一側(cè)均延伸至該扁形導熱組件位置處呈迭合形態(tài),又該鰭片組中最外側(cè)的單元散熱片并與殼體的上、下蓋板一體連結。
3.上述方案中,所述扁形導熱組件為熱管或熱板。
4.上述方案中,所述鰭片組供夾置扁形導熱組件的二單元散熱片之間更組入定位有一補強支撐構件,該補強支撐構件撐持結合于該二單元散熱片之間,以增進該扁形導熱組件夾置空間的結構強度。
5.上述方案中,所述扁形導熱組件夾置于鰭片組的其中二單元散熱片之間,以此構成該扁形導熱組件的二側(cè)寬擴平面均接觸貼靠于單元散熱片的形態(tài)。
6.上述方案中,所述扁形導熱組件設置于鰭片組最底側(cè)的單元散熱片下方,復于該最底側(cè)單元散熱片的下方再組合一限位座板,以將該扁形導熱組件限制定位。
7.上述方案中,所述殼體的下蓋板并設有定位部,以供將薄形化散熱模塊裝設定位于具有一發(fā)熱源的一目標物上;該定位部為貫穿單元散熱片的穿孔形態(tài),或者該定位部包括由該單元散熱片一側(cè)向外凸伸的一凸片以及開設于該凸片的一貫穿孔所構成的形態(tài)。?
8.上述方案中,所述扁形導熱組件的設置面積大于發(fā)熱源的面積。?
9.上述方案中,所述扁形導熱組件與單元散熱片的迭靠狀態(tài)通過一爪形架加以限位,該爪形架包括一基板以及由該基板相對二側(cè)朝同向凸伸的數(shù)個限位爪,其中該基板用以承靠于扁形導熱組件與單元散熱片迭靠狀態(tài)的最底部,其各限位爪則向上穿越過各單元散熱片且倚靠于扁形導熱組件的窄形側(cè)邊,各限位爪末端形成倒勾部以勾持于最上方的單元散熱片。?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蘇州聚力電機有限公司,未經(jīng)蘇州聚力電機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20136148.4/2.html,轉(zhuǎn)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