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汽車前保險杠吸能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220126306.8 | 申請日: | 2012-03-30 |
| 公開(公告)號: | CN202518210U | 公開(公告)日: | 2012-11-07 |
| 發明(設計)人: | 趙東輝;王菊;陳如意 | 申請(專利權)人: | 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0R19/18 | 分類號: | B60R19/18;B60R21/34 |
| 代理公司: | 重慶華科專利事務所 50123 | 代理人: | 夏洪 |
| 地址: | 400023 *** | 國省代碼: | 重慶;8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汽車 保險杠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零部件,更具體的說涉及一種汽車前保險杠吸能裝置。
背景技術
為滿足行人安全保護要求,汽車前保險杠內往往需要安裝一個能在汽車與行人腿部碰撞時吸收能量的裝置。目前的前保險桿吸能裝置主要采用以下兩種方式:
一、泡沫吸能裝置:如圖4所示,這種泡沫吸能裝置2通常采用橫截面為矩形或者類矩形的實心泡沫結構,其長度一般與汽車前保險杠相同,該泡沫吸能裝置通??墼谄嚽氨kU杠4上。在碰撞過程中,通過泡沫的壓縮而達到吸能的效果,但由于泡沫壓縮程度的限制,當泡沫被壓縮到一定程度后就再無法繼續壓縮吸能,所以該種裝置不能完全利用現有的吸能空間。
二、塑料吸能裝置:如圖5、圖6和圖7所示,這種塑料吸能裝置3通常采用橫截面為矩形或者梯形的塑料薄壁結構,并由上碰撞吸能面12、下碰撞吸能面13和前碰撞接觸面11三個碰撞吸能面組成,在上、下碰撞面上開設有矩形弱化孔34,該吸能裝置的A-A截面為等腰梯形,上碰撞吸能面12及下碰撞吸能面13與前碰撞接觸面11的夾角均呈105°。該塑料吸能裝置一般與前保險杠長度相同或者略短,并通過翻邊15粘接在前保險桿4上。在碰撞過程中,通過前、上、下碰撞面組成結構的變形而達到吸能效果,此種裝置不受壓縮率限制,可以充分利用吸能空間,但前、上、下碰撞面組成的等腰梯形結構較穩定,不是很容易就能產生壓縮變形,不能滿足對行人安全保護的要求。此外,該裝置生產成本較高,且其性能易受溫度影響。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汽車前保險杠吸能裝置,使其在碰撞過程中易產生壓縮變形,以滿足前保險杠對行人的安全保護要求。
本實用新型所述汽車前保險杠吸能裝置,包括前碰撞接觸面、上碰撞吸能面及下碰撞吸能面,上碰撞吸能面、下碰撞吸能面分別位于前碰撞接觸面的上、下兩側,與前碰撞接觸面聯為一體,所述上碰撞吸能面、下碰撞吸能面上均開設有弱化孔,所述上碰撞吸能面與前碰撞接觸面之間的夾角呈銳角,下碰撞吸能面與前碰撞接觸面之間的夾角呈鈍角。
所述上碰撞吸能面與前碰撞接觸面之間的夾角為65°~75°,下碰撞吸能面與前碰撞接觸面之間的夾角為130°~140°。
作為優選,上碰撞吸能面與前碰撞接觸面之間的夾角為70°,下碰撞吸能面與前碰撞接觸面之間的夾角為135°。
所述上碰撞吸能面、下碰撞吸能面上開設的弱化孔為腰形孔,其能夠使上碰撞吸能面和下碰撞吸能面的變形更加穩定。
本實用新型所述汽車前保險杠吸能裝置,由于上碰撞吸能面與前碰撞接觸面之間的夾角呈銳角,下碰撞吸能面與前碰撞接觸面之間的夾角呈鈍角,該吸能裝置類似一個傾斜的梯形,其結構不穩定,當碰撞接觸面受到沖擊時,該吸能裝置很容易就能產生壓縮變形,吸收碰撞能量,避免了碰撞前期材料屈服過慢帶來的對行人腿部沖擊加速度峰值過高的問題,到達了減少碰撞對行人腿部傷害的目的。另外,本實用新型所述汽車前保險杠吸能裝置可采用金屬薄片制作而成,通過兩端的焊接翻邊焊接在前保險杠上,該裝置性能穩定,成本較低,當發生碰撞時,該吸能裝置的屈服速度較快,能夠滿足對行人安全保護的要求。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軸測圖;
圖2為圖1中沿B-B線的剖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安裝在汽車前保險杠上的軸測圖;
圖4為現有的泡沫吸能裝置軸測圖;
圖5為現有的塑料吸能裝置的軸測圖;
圖6為圖5中沿A-A線的剖視圖;
圖7為圖5中M處的局部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進一步解釋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下面通過結合附圖來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闡述。
如圖1、圖2和圖3所示,該汽車前保險杠吸能裝置1包括前碰撞接觸面11、上碰撞吸能面12及下碰撞吸能面13,上碰撞吸能面12、下碰撞吸能面13分別位于前碰撞接觸面11的上、下兩側,并與前碰撞接觸面11聯為一體,所述上碰撞吸能面12、下碰撞吸能面13上均開設有間隔布置且相互平行的腰形弱化孔14,上碰撞吸能面與前碰撞接觸面之間的夾角為70°,下碰撞吸能面與前碰撞接觸面之間的夾角為135°。該汽車前保險杠吸能裝置1通過兩端的焊接邊15焊接在汽車前保險杠4上。
上述實施方式中,上碰撞吸能面與前碰撞接觸面之間的夾角亦可為65°,下碰撞吸能面與前碰撞接觸面之間的夾角亦可為140°。
上述實施方式中,上碰撞吸能面與前碰撞接觸面之間的夾角亦可為75°,下碰撞吸能面與前碰撞接觸面之間的夾角亦可為130°。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未經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20126306.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