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翻邊模具有效
| 申請號: | 201220061356.2 | 申請日: | 2012-02-22 |
| 公開(公告)號: | CN202498145U | 公開(公告)日: | 2012-10-24 |
| 發明(設計)人: | 林春雷 | 申請(專利權)人: | 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21D37/10 | 分類號: | B21D37/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潤平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桑傳標;李翔 |
| 地址: | 102206***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模具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沖壓領域,具體地,涉及一種翻邊模具。?
背景技術
沖壓工藝包括沖裁、拉延、翻邊等。例如,在生產汽車車身的車門外板時,會用到拉延、修邊、翻邊整形和翻邊沖孔幾步工序。?
在形成車門外板的拉手孔時,需要對板料進行拉延和修邊,然后進行翻邊。圖1中所示的是現有技術中進行翻邊工序的示意圖,車門外板的拉手孔的翻邊工序包括:利用壓料板30壓住上模10和下模20之間的產品工序件50,上模運動機構下壓,完成產品的翻邊。?
如圖1中所示,目前的翻邊模具采用的壓料板30為一塊整體式的壓料板,該壓料板30和上模10之間設置有彈簧40,因此,壓料板30對產品工序件50的壓力是均勻的。但是,在翻邊時,產品工序件拉手孔的拐角的板料由于拉伸應力而變形,造成車門拉手孔的拐角處存在暗坑等質量缺陷。?
因此,如何防止翻邊過程中在孔的拐角處產生暗坑等質量缺陷成為本領域亟待解決的技術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翻邊模具,利用該翻邊模具能夠防止翻邊過程中在孔的拐角處形成暗坑等質量問題。?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翻邊模具,該翻邊模具包括上模、下模和設置在所述上模和下模之間的壓料機構,其中,該壓料機構包括設置在該壓料機構內側的第一壓料板、設置在該第一壓料板和所述上模之間?的第一彈性件、設置在所述壓料機構外側的第二壓料板和設置在該第二壓料板和所述上模之間的第二彈性件,所述第一彈性件的彈力大于所述第二彈性件的彈力。?
優選地,所述第一彈性件為氮氣彈簧。?
優選地,所述壓料機構還包括連接所述第一壓料板和所述第二壓料板的導板,所述第一壓料板可上下滑動地設置在所述導板上。?
通過在壓料機構中設置第一壓料板和第二壓料板能夠控制對產品工序件的孔周圍板料的壓力,使產品工序件的孔周圍的板料受到較大的壓力,從而防止翻邊過程中在孔的拐角處形成暗坑等質量問題。?
本實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優點將在隨后的具體實施方式部分予以詳細說明。?
附圖說明
附圖是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并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下面的具體實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但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圖中:?
圖1是現有技術中的翻邊模具示意圖;和?
圖2是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翻邊模具的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0??上模??????????20??下模?
30??壓料板????????31??第一壓料板?
32??第二壓料板????33??導板?
40??彈簧??????????41??第一彈性件?
42??第二彈性件????50??產品工序件?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應當理解的是,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僅用于說明和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
在本實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說明的情況下,使用的方位詞如“上、下”通常是指圖1和圖2中的上下方向,以孔為參照物,“內”是指距離孔較近的一側,“外”是指距離孔較遠的一側。?
圖2所示的是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翻邊模具的示意圖,圖中僅示出了所述翻邊模具的一部分。如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翻邊模具,該翻邊模具包括上模10、下模20和設置在上模10和下模20之間的壓料機構,其中,該壓料機構包括設置在該壓料機構內側的第一壓料板31、設置在該第一壓料板31和上模10之間的第一彈性件41、設置在壓料機構外側的第二壓料板32和設置在該第二壓料板32和上模10之間的第二彈性件42,第一彈性件41的彈力大于第二彈性件42的彈力。?
在本實用新型中,所述壓料機構的第一壓料板31和第二壓料板32均可以環繞所述產品工序件的孔一周設置。?
當上模10下壓時,壓縮第一彈性件41和第二彈性件42,從而對第一壓料板31和第二壓料板32施加壓力。第一壓料板31和第二壓料板32同時壓緊工序件產品。由于第一彈性件41的彈力大于第二彈性件42的彈力,因此,第一壓料板31受到的壓力大于第二壓料板32受到的壓力,從而使得產品工序件的孔的周緣不易產生拉伸應力變形。?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20061356.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