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具有偽二維圖案的光波導板無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210599196.1 | 申請日: | 2012-12-1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185916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7-03 |
| 發(fā)明(設計)人: | X-D·米 | 申請(專利權)人: | 愛思開哈斯顯示用薄膜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2B6/00 | 分類號: | G02B6/00;G02B6/10;G02F1/13357 |
| 代理公司: | 上海專利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江磊 |
| 地址: | 韓國忠*** | 國省代碼: | 韓國;KR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具有 二維 圖案 光波 導板 | ||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總的涉及一種光波導板,更具體地,涉及一種具有二維微圖案以提高背光源整體照度均勻性的光波導板。
背景技術
液晶顯示器(LCD)在成本和性能上持續(xù)改善,已成為許多計算機、儀器和娛樂設備優(yōu)選的顯示器類型。典型的基于LCD的移動電話、筆記本電腦、和顯示器包含一個光波導板(LGP)以從光源接收光線并且將該光線均勻地重新分配在LGP的光輸出表面。該光源通常為長的線性冷陰極熒光燈,現(xiàn)已發(fā)展為具有多個分離的獨立光源例如發(fā)光二極管(LED)。為了在LED背光中實現(xiàn)照度均勻性的提高,必須解決光波導板的角落和邊緣的附近的照度變化問題。
已經提出了一些通過提高角落附近光反射或提取特征件的密度以抑制角落附近的照度變化的光波導板,但幾乎沒有任何一種能夠同時抑制光波導板邊緣附近的照度變化。這些在角落附近抑制照度變化的光波導板通常具有兩組或多組不同尺寸的點,例如美國專利號7478942(Kim等人)所披露的。
盡管現(xiàn)有技術的光波導板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角落附近的照度變化,其仍然由于這些光波導板在制造過程中的復雜性而不能滿足要求。因此仍存在對一種容易制造并且能夠抑制光波導板角落和邊緣附近照度變化的光波導板的需要。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光波導板,其包括:輸入表面,其用于接收從多個分離的光源發(fā)射的光,輸出表面,其用于發(fā)射光,以及與輸出表面相反的底表面,其中輸出表面和底表面中的至少一個具有微圖案,該微圖案包括分布于平行于長度方向的第一方向y軸上以及平行于寬度方向的第二方向x軸上的微透鏡;并且其中微透鏡在第一區(qū)域中具有僅隨y值變化的面積密度函數(shù)DI(y),在第二區(qū)域中具有僅隨y值變化的面積密度函數(shù)DII(y),以及在第三區(qū)域中具有同時隨x,y值變化的面積密度函數(shù)DIII(x,y);面積密度函數(shù)DI(y),DII(y)分別在相同的第一y值處具有最小值DI最小、DII最小,在相同的第二y值處具有最大值DI最大、DII最大,其中,1.08≥DII最小/DI最小≥1.02,DII最大/DI最大≥1.20,并且對于給定x值,DII(y)>DIII(x,y)>DI(y)。
附圖說明
圖1所示為一個典型的具有包括本發(fā)明的光波導板在內的多個光學部件的液晶顯示器的側視圖。
圖2A所示為大量的微透鏡,其中的一些是基本相同且可用于本發(fā)明的;
圖2B所示為大量的微透鏡,用來解釋面積密度;
圖3A所示為根據比較例的一維密度函數(shù)的光波導板的頂視圖;
圖3B所示為在圖3A中所示的光波導板上所用的y軸上的密度函數(shù);
圖3C所示為在圖3A中所示的光波導板上所用的x軸上的密度函數(shù);
圖3D所示為從圖3A中所示的光波導板測量的軸上照度的等值線圖;
圖3E所示為從圖3D中得出的x-軸上的照度圖;
圖4A所示為根據本發(fā)明的具有偽二維密度函數(shù)的光波導板的頂視圖;
圖4B所示為在圖4A中所示的光波導板上所用的y軸上的密度函數(shù);
圖4C所示為在圖4A中所示的光波導板上所用的x軸上的密度函數(shù);
圖4D所示為從圖4A中所示的光波導板測量的軸上照度的等值線圖;
圖4E所示為從圖4D中得出的x-軸上的照度圖。
具體實施方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愛思開哈斯顯示用薄膜有限公司,未經愛思開哈斯顯示用薄膜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599196.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失活鈦硅分子篩催化劑的再生方法
- 下一篇:一種水稻與高粱間作種植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