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一種治療胃癌的中藥及其制備方法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210582510.5 | 申請日: | 2012-12-2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007158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4-03 |
| 發(fā)明(設計)人: | 柳堯花;王麗華 | 申請(專利權)人: | 柳堯花 |
| 主分類號: | A61K36/9062 | 分類號: | A61K36/9062;A61P1/00;A61P35/00;A61K35/64 |
| 代理公司: | 煙臺雙聯(lián)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 37225 | 代理人: | 曲顯榮 |
| 地址: | 264000 山東省煙***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治療 胃癌 中藥 及其 制備 方法 | ||
?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治療胃癌的中藥及其制備方法,屬于中藥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胃癌起源于胃壁最表層的粘膜上皮細胞,可發(fā)生于胃的各個部位(胃竇幽門區(qū)最多、胃底賁門區(qū)次之、胃體部略少),可侵犯胃壁的不同深度和廣度。癌灶局限在粘膜內(nèi)或粘膜下層的稱為早期胃癌,侵犯肌層以深或有轉(zhuǎn)移到胃以外區(qū)域者稱為進展期胃癌。肉眼或胃鏡觀察胃癌有多種形態(tài),如表淺型、腫塊型、潰瘍型、浸潤型、潰瘍癌(為慢性胃潰瘍癌變)。顯微鏡放大觀察癌細胞有多種類型(組織學分類),如腺癌(占約90%,包括乳頭狀腺癌、管狀腺癌、粘液腺癌、印戒細胞癌)、腺鱗癌、鱗狀細胞癌、未分化癌、類癌。更細微的癌細胞內(nèi)部的分子結(jié)構也有很多差異,因此,雖都稱為胃癌,即使肉眼和顯微鏡下所見類型是相同的,但個性仍有很大差異,目前并不知曉究竟有多少個性獨特的胃癌。全球每年新發(fā)胃癌100余萬,中國占42%,死亡約80萬,中國占35%,是胃癌發(fā)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國家之一,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均是世界平均水平兩倍多。2007年,在我國前10位癌癥中,(1)胃癌發(fā)病率為第二位,死亡率為第三位;(2)發(fā)病率和死亡率的男女之比均為2比1;(3)農(nóng)村的發(fā)病率是城市的1.6倍、農(nóng)村的死亡率是城市的1.9倍;(4)死亡/發(fā)病比率(相當于患病后的病死風險)為第八位。胃癌的發(fā)病率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顯著升高,發(fā)病的高峰年齡在50歲~80歲,但已逐年呈現(xiàn)年輕化趨勢,胃癌中19~35歲患者的比例40年來已從1.7%升至當前的3.3%。一般都采用手術療法、化學療法、藥物療法等,但是上述方法效果都非常不明顯,而且還伴有很多并發(fā)癥,不易被患者接受。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解決上述已有技術存在的不足之處,提供一種療效明顯、無毒副作用、能夠延緩病情發(fā)展速度、從而延長患者壽命的治療胃癌的中藥及其制備方法。
本發(fā)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xiàn)的:
一種治療胃癌的中藥,其特殊之處在于由以下按重量份配比的原料組成:山豆根15-20份、魚腥草8-15份、漏蘆5-10份、香薷10-18份、厚樸8-16份、白扁豆5-10份、蠶砂10-20份、馬齒莧8-18份、麥芽6-15份、綠萼梅10-18份、萍逢草6-15份、大青葉8-15份、吳茱萸5-15份、蓽澄茄8-12份、高良姜6-10份、山奈5-10份;
所述治療胃癌的中藥,由以下按重量份配比的原料組成:山豆根18-20份、魚腥草10-15份、漏蘆8-10份、香薷12-18份、厚樸8-14份、白扁豆8-10份、蠶砂15-20份、馬齒莧10-18份、麥芽8-15份、綠萼梅15-18份、萍逢草8-15份、大青葉12-15份、吳茱萸5-10份、蓽澄茄10-12份、高良姜8-10份、山奈6-10份;
所述治療胃癌的中藥,由以下按重量份最優(yōu)配比的原料組成:山豆根20份、魚腥草10份、漏蘆8份、香薷12份、厚樸10份、白扁豆6份、蠶砂12份、馬齒莧15份、麥芽12份、綠萼梅15份、萍逢草8份、大青葉9份、吳茱萸8份、蓽澄茄10份、高良姜8份、山奈6份;
一種治療胃癌的中藥的制備方法,其特殊之處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1)將各中藥原料按重量份稱取,加水浸泡2小時;
(2)先用武火煎煮至沸騰,再用文火煎煮2小時;
(3)過濾,取出藥渣;
(4)將所剩藥渣再加水煎煮2小時,取藥液服用。
各中藥組分的功效:
山豆根:苦,寒,清火,解毒;
魚腥草:味辛,微溫,清熱解毒;
漏蘆:味苦咸,清熱解毒,舒筋通脈;
香薷:味辛甘,性溫,發(fā)汗解表,化濕和中;
厚樸:苦,辛,行氣消積,燥濕除滿;
白扁豆:甘,微溫,補脾和中;
蠶砂:甘溫,燥濕祛風,和胃化濁;
馬齒莧:性寒,味甘酸,清熱解毒,利水祛濕;
麥芽:甘,平,行氣消食,健脾開胃;
綠萼梅:酸澀,平,舒肝,和胃;
萍逢草:和胃化濁;
大青葉:味苦,寒,清熱解毒;
吳茱萸:味辛,溫,溫中下氣;
蓽澄茄:味辛,性溫,溫中散寒,行氣止痛;
高良姜:辛,熱,溫胃散寒,消食止痛;
山奈:辛,溫,行氣溫中,消食止痛。
本發(fā)明治療胃癌的中藥,能夠清熱解毒、健脾和胃、溫中散寒,配伍合理,相得益彰,增強機體免疫力,改善臨床癥狀,抑制了癌細胞的轉(zhuǎn)移和擴散,減毒增效,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延長了患者的壽命。
具體實施方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柳堯花,未經(jīng)柳堯花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582510.5/2.html,轉(zhuǎn)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
- 上一篇:電動道路車輛用排氣式防酸隔爆鉛酸蓄電池
- 下一篇:發(fā)電設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