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新型淺槽雙葉輪浮選機有效
| 申請號: | 201210582423.X | 申請日: | 2012-12-2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041932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4-17 |
| 發明(設計)人: | 王永安;王懷法;王彪;王冬冬;王志剛;張連紅;馬玉平;葛吉良;李勝利;鄭琪;李鵬;任學淵;周曉英 | 申請(專利權)人: | 太原軌道交通裝備有限責任公司 |
| 主分類號: | B03D1/16 | 分類號: | B03D1/16 |
| 代理公司: | 太原晉科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 14110 | 代理人: | 任林芳 |
| 地址: | 030009 山西*** | 國省代碼: | 山西;1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新型 淺槽雙 葉輪 浮選機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煤炭浮選設備領域,特別是一種新型淺槽雙葉輪浮選機。
背景技術
浮選是細粒礦物分選的主要方法,幾乎所有的礦物都可以采用浮選法從礦石中分離出來,同時可加工處理二次資源及非礦物資源。
選煤廠規模大型化、設備大型化、工藝簡單化是我國選煤工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雖然最近幾年浮選機在大型化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但是,單機最大處理能力只能滿足300t/h原煤入選能力(相當于150萬t/a選煤廠)的要求。按照發達國家原煤處理能力800t/h的平均規模計算,?浮選機的單槽容積應達到60m3,而我國目前最大的吸氣式機械攪拌式浮選機只有28m3,尚不能滿足大型高效選煤生產的需要。選煤廠大型化、高效化、節能化、自動化的發展趨勢,?迫切需要大型浮選設備。
浮選機由于槽體的加深和攪拌區域的增大,往往存在局部充氣不均勻,礦物顆粒難以與氣泡充分混合,礦漿的循環環路中存在著明顯的死區等問題,加大了浮選功耗,降低了浮選效率。因此,對現有浮選機結構形式進行優化來解決這一系列難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為了解決機械攪拌浮選機由于槽體容積局限造成的單機處理能力不足、浮選效率低下、生產線基建投入大的問題,提供一種新型淺槽雙葉輪浮選機。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采取以下技術方案:新型淺槽雙葉輪浮選機,包括槽體、攪拌機構、假底穩流板和刮泡機構等部分組成,所述的攪拌機構包括攪拌軸,攪拌軸上固定有攪拌葉輪,攪拌葉輪周側設有分體式結構的定子,攪拌葉輪、定子位于假底穩流板上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攪拌葉輪固定于攪拌軸中段,攪拌軸底端固定推進葉輪,推進葉輪位于假底穩流板下側,推進葉輪周側設有導流筒。本發明為雙葉輪攪拌機構,攪拌葉輪提供足夠的充氣量,推進葉輪促進底部礦漿循環。通過傳動裝置將驅動電機輸出的扭矩傳遞給攪拌軸,攪拌軸帶動攪拌葉輪和推進葉輪同步旋轉,位于攪拌軸下部的推進葉輪通過旋轉將進入假底穩流板之下的礦漿沿軸向向上推進至攪拌葉輪的吸入口,為攪拌葉輪持續提供礦漿,加速槽體底部礦漿的循環運動,極大程度降低了浮選機槽體底部礦漿的沉積現象。
導流筒由若干個與徑向成45°夾角的輻射導流片構成,導流筒位于槽體底板的中心,導流筒頂端連接假底穩流板。輻射導流片有12個。導流筒支撐了雙葉輪攪拌機構并加強了假底穩流板的結構穩定性。導流筒和推進葉輪組合減小礦漿運動阻力,對推進葉輪工作區域內的運動礦漿起到導向和穩流的作用,達到持續穩定的槽體底部推進入料,提高礦漿礦化的效率。
所述的槽體斷面為矩形,槽體頂部開口為倒八字型,槽體左側設有開口向下的礦箱,右側設有開口向上的礦箱,若干槽體通過礦箱依次連接,槽體底部前后兩側設有45°斜邊。槽體為倒八字形開口的矩形斷面,可以充分發揮容積優勢,為礦粒與氣泡碰撞、粘附提供足夠空間,容易形成平穩的泡沫層。槽體兩側設置有45°斜邊,有利于粗礦粒向槽中心攪拌區域聚集,避免槽體底部兩側出現礦漿沉積。各槽之間通過浸沒式中礦箱銜接,使礦化氣泡與排出的礦漿逆向運動,提高了分離精度。
槽體截面的深度與寬度之比為0.45~0.65,優選槽體截面的深度與寬度之比為0.6。槽體采用淺槽,以降低攪拌功耗。
攪拌軸上設置有吸氣套管,吸氣套管上端連接連通空氣,吸氣套管下端與攪拌葉輪的上層腔以及下層腔連通。在攪拌葉輪離心力作用下形成負壓區,通過吸氣套管經軸套筒吸入外部空氣,進入攪拌葉輪上、下層腔內,在葉片和液流剪切作用下形成氣泡,并通過攪拌葉輪的下部吸口吸入礦漿,進入攪拌葉輪下層腔內,將吸入的空氣與礦漿混合,沿假底穩流板甩出,同時通過下部推進葉輪同步旋轉,加大槽體底部礦漿循環、推送礦漿進入攪拌混合區域,有效地避免底部礦漿沉積。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提供了一種新穎的礦漿入料方式,使槽內礦漿循環狀態更為流暢,功耗和藥耗降低,實現浮游礦物顆粒高效分選和回收的產品。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整機主視圖;
圖2是本發明整機側視圖;
圖3是本發明整機俯視圖;
圖4是本發明槽體的主視圖;
圖5是本發明槽體的側視圖;
圖6是本發明槽體的俯視圖;
圖7是本發明攪拌機構的示意圖;
圖8是槽內流體運動狀態示意圖;
圖9是導流筒主視圖;
圖10是導流筒俯視圖;
圖11是導流筒示意圖;
圖12是推進葉輪主視圖;
圖13是推進葉輪俯視圖;
圖14是推進葉輪示意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太原軌道交通裝備有限責任公司,未經太原軌道交通裝備有限責任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582423.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4-氟代苯酐的制備方法
- 下一篇:一種用于壓水堆堆頂結構的電纜橋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