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汽車后地板加強支架有效
| 申請號: | 201210577547.9 | 申請日: | 2012-12-2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895716A | 公開(公告)日: | 2014-07-02 |
| 發明(設計)人: | 趙明;梅艷芬;吳東琴;謝祖玉;戴振華;常滿紅 | 申請(專利權)人: | 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2D25/20 | 分類號: | B62D25/20 |
| 代理公司: | 重慶華科專利事務所 50123 | 代理人: | 夏洪 |
| 地址: | 400023 *** | 國省代碼: | 重慶;8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汽車 地板 加強 支架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汽車的零部件,更具體的說涉及一種汽車后地板加強支架。
背景技術
現有的汽車后地板與周邊零部件的連接結構如圖4所示,包括后地板2、后輪罩3、后縱梁4、后輪罩加強件5、后輪罩支撐件6和置物板7,所述后縱梁4位于后地板2的下方,分別與后地板2的下表面和側面翻邊焊接,所述后輪罩3位于后地板2的外側,其下端與后縱梁4焊接,其上端焊接有后輪罩加強件5,所述置物板7與后輪罩加強件5焊接,在置物板7的下表面與后輪罩3內表面之間焊接有后輪罩支撐件6。
當后輪罩承受汽車底盤傳遞過來的力F時,力F向上通過后輪罩加強件5、后輪罩支撐件6、置物板7傳遞力f1至車身上部及另一側,向下路徑通過后輪罩3傳遞力f2至后縱梁4外側面,附加彎矩M使后輪罩3下端與后縱梁4的搭接邊易變形;由于f2分擔力的作用效果不好,f1較大致使附加彎矩M較大,在底盤交變載荷作用下,易發生后輪罩疲勞破壞,產生車身裂紋,影響車身使用壽命。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汽車后地板加強支架,以降低后輪罩下端與后縱梁搭接處的應力,提高后輪罩的抗疲勞強度。
本發明所述汽車后地板加強支架,該后地板加強支架為橫截面呈U型的槽型支架,其上端用于與后輪罩加強件、后輪罩支撐件焊接,其下端設有用于與后地板焊接的第一焊接翻邊,其兩側壁的頂端設有用于與后輪罩及后縱梁焊接的第二焊接翻邊。
本發明所述汽車后地板加強支架,其上端分別與后輪罩加強件、后輪罩支撐件焊接,其下端與后地板焊接,其兩側壁的頂端與后輪罩焊接。后輪罩加強件和后輪罩支撐件將后地板加強支架的上端封閉,后地板將后地板加強支架的下端封閉,后輪罩將其兩側壁的頂端封閉,使后地板加強支架與周邊零部件焊接完成后形成一個閉合的腔體結構,剛結構剛強度較高,且有利于吸收能量。當后輪罩承受汽車底盤傳遞過來的力時,后地板加強支架能夠將一部分作用力傳遞給置物板、后地板及后縱梁,減少了后輪罩下端與后縱梁的搭接處的彎矩,即有效地減小了后輪罩與后縱梁的搭接邊的變形量,提高了后輪罩的抗疲勞強度,避免了后輪罩容易產生裂紋。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軸測圖;
圖2為本發明與周邊零部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2中沿AA線的剖面圖;
圖4為現有的汽車后地板與周邊零部件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進一步解釋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下面通過結合附圖來對本發明進行詳細闡述。
如圖1所示,該汽車后地板加強支架1為橫截面呈U型的槽型支架,其上端用于與后輪罩加強件5及后輪罩支撐件6焊接,其下端設有用于與后地板2焊接的第一焊接翻邊12,其兩側壁的頂端設有用于與后輪罩3及后縱梁4焊接的第二焊接翻邊8。
該汽車后地板加強支架與周邊零部件的連接關系如圖2和圖3所示,后地板加強支架1一側壁的上端通過第一過孔10與后輪罩加強件5保護焊連接、后地板加強支架1另一側壁和底壁的上端通過第二過孔11與后輪罩支撐件6保護焊連接。后地板加強支架1的下端通過第一焊接翻邊12與后地板2焊接,其兩側壁的頂端通過第二焊接翻邊8與后輪罩3焊接。后輪罩加強件5和后輪罩支撐件6將后地板加強支架1的上端封閉,后地板2將后地板加強支架1的下端封閉,后輪罩2將其兩側壁的頂端封閉,使后地板加強支架1與周邊零部件焊接完成后形成一個閉合的腔體結構。
當后輪罩3承受汽車底盤傳遞過來的力F時,由于后地板加強支架1的上端與后輪罩加強件5及后輪罩支撐件6焊接,形成向上傳力f3的路徑。焊鉗電極13從第三過孔9穿過,將后地板2與后輪罩3下端通過點焊14連接,形成向下傳力f4的路徑。后地板加強支架1的側壁通過第二翻邊與后輪罩3連接,第二翻邊的下端與后縱梁4焊接,后地板加強支架1的下端通過點焊與后地板2連接,形成向下傳力f5的路徑。使底盤輸入力F由f3、f4、f5分擔,相對于現有的結構,由于新增f5傳力,使f4小于f2,f3小于f1,從而使附加彎矩M降低,降低后輪罩3根部與后縱梁4的搭接邊處承受的應力,有效減小后輪罩3與后縱梁4的搭接邊的變形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未經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577547.9/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