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背壓純凝切換供熱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1210576731.1 | 申請日: | 2012-12-2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016083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4-03 |
| 發明(設計)人: | 徐則林;張攀;李文江;張賀 | 申請(專利權)人: | 北京國電藍天節能科技開發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01K17/02 | 分類號: | F01K17/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韓國勝 |
| 地址: | 100081 北京市***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背壓純凝 切換 供熱 系統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發電廠節能供熱系統,尤其涉及一種背壓純凝切換供熱系統。
背景技術
由于當前的煤價市場高漲、電價低迷的煤電倒掛現象,火電廠普遍存在發電虧損的經營狀態。從熱電廠的生產工藝上講,傳統供熱采用中壓缸排汽作為居民采暖供熱汽源,按電熱轉換過程分析,中壓缸排汽供熱僅需消耗40%左右的蒸汽有用能,平均供熱單位耗標煤量僅為16.8kg/GJ,而小鍋爐供熱單位耗標煤量一般在42kg/GJ。因此電廠積極拓展供熱市場、增加供熱量,是實現電廠扭虧增效的有效途徑,對整個社會節能講、有巨大的節能效果。
而常規的供熱方式如圖1所示,以中壓缸排汽作為供熱汽源,其一,由于受到低壓缸最低通流量的限制,中壓缸排汽有很大比例不得不通入至低壓缸中,而中壓缸剩余的可用于熱量的蒸汽量有限,使得巨大的供熱收益無法獲得;其二、在低壓缸流量下降較多時,尤其是低于最低通流量時,蒸汽在低壓缸內不做功,甚至負做功,低壓缸排汽焓顯著提高,低壓缸轉化機械能的效率下降,蒸汽在低壓缸轉換為電能的比例下降,進入低壓缸的蒸汽熱量有80%以上排入到凝汽器,造成冷源損失。因此,傳統供熱方式不僅限制了機組供熱量,而且存在較大的熱能損失。
發明內容
(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常規供熱系統低壓缸最低通流量限制供熱量、冷能損失嚴重的缺陷,提供了一種背壓純凝切換供熱系統。
(二)技術方案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背壓純凝切換供熱系統,包括順次連通的高壓缸、中壓缸、低壓缸和凝汽器,還包括抽汽管路和熱網加熱器,所述抽汽管路分別連通中壓缸和熱網加熱器;在采暖期,所述低壓缸內的轉子設置為背壓轉子,所述背壓轉子為不帶葉輪的光軸。
優選的,所述抽汽管路上設置有第一閥門。
優選的,所述中壓缸和低壓缸的連通管路上設置有第二閥門。
優選的,所述中壓缸和低壓缸的連通管路上還設置有減溫器。
優選的,還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別連接第一閥門、第二閥門和減溫器。
(三)有益效果
本發明的背壓純凝切換供熱系統,在采暖期切換為光軸空轉的背壓轉子,沒有葉輪轉動的最低通流量要求,實現了中壓缸排汽熱量的全部利用,據統計,該系統大大增加了機組采暖期的供熱量,經試驗,供熱量提高28%左右,且有效避免了在采暖期因通入低壓缸內蒸汽量下降而引起的蒸汽負做功、蒸汽熱能浪費等問題;進一步的,本發明的背壓純凝切換供熱系統,通過所設置的減溫器,將少量蒸汽降溫至60℃左右以后,送入低壓缸,用于對光軸空轉的轉子進行降溫,防止轉軸摩擦生熱而發生變形等問題。
附圖說明
圖1是電廠傳統的供熱系統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非采暖期的實施例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采暖期的實施例結構示意圖;
其中:100、高壓缸,200、中壓缸,300、低壓缸,310、純凝轉子,311、轉軸,312、葉輪,320、背壓轉子,330、第一聯軸器,340、第二聯軸器,350、第二閥門,360、減溫器,400、凝汽器,500、發電機,600、抽汽管路,610、第一閥門,700、熱網加熱器,710、回水管,720、出水管,800、控制器。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發明,但并非限制本發明的范圍。
本發明主要是將傳統供熱方式進行了革新,在采暖期將純凝轉子設置為不帶葉輪的光軸空轉的背壓轉子,以充分發揮背壓轉子高效供熱優勢,而在非采暖期,則依然采用傳統的純凝轉子,在不需取暖的前提下,將熱能盡可能的用于發電,進而,通過背壓純凝的切換,提高節能效果,同時,本發明還對系統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進,以使得節能效果更佳。如圖2、3分別示出了非采暖期和采暖期的實施例。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北京國電藍天節能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未經北京國電藍天節能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576731.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