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點火開關布置空間的校核模板有效
| 申請號: | 201210563053.5 | 申請日: | 2012-12-2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010335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4-03 |
| 發明(設計)人: | 王恩娟;王少贈;戴禮強;鄒凌華;吳成明;趙福全 | 申請(專利權)人: | 浙江吉利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2D65/00 | 分類號: | B62D65/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2 | 代理人: | 吳林松 |
| 地址: | 311228 浙江省杭州***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點火 開關 布置 空間 校核 模板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汽車零部件布置校核技術領域,涉及一種校核技術,具體涉及一種用于校核點火開關空間布置是否合理的校核模板。
背景技術
無鑰匙進入系統(因為縮寫為PEPS)的點火開關有兩種形式:旋鈕式、按鍵式。旋鈕式點火開關開啟方式與一般的鑰匙開啟一樣,開啟時需要一定的手部的操作空間。如果點火開關的周圍布置空間過小,則人手旋動點火開關時會碰到點火開關周圍的其他結構,一來會導致駕駛員不能順利旋動點火開關到理想位置,操作不便的同時可能會造成安全問題,二來手部與點火開關周圍部件的撞擊會傷害駕駛員的手部;如果點火開關的周圍布置空間過大,則會造成車身空間的浪費,因此在設計點火開關及其周圍部件的時候應該校核點火開關的布置空間,而目前此類點火開關操作空間沒有統一的校核方法。
發明內容
為了解決上述點火開關操作空間的校核問題,本發明提出一種點火開關布置空間的校核模板,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點火開關布置空間的校核模板,包括第一校核體和第二校核體;所述第一校核體為半圓柱體或者半球體截體,所述第二校核體同樣為半圓柱體或者半球體截體;所述第一校核體與所述第二校核體的切割面的對稱軸在同一條直線上;第一校核體的半徑為所在車型上旋鈕中心到拇指最外側的標準距離;第二校核體的半徑為所在車型上旋鈕中心到手掌最外側的標準距離;兩個校核體的高度均為所在車型上旋鈕中心到手腕下端的標準距離。
所述第一校核體為半圓柱體;所述第二校核體為半球體截體,為從半球體兩端分別切割下一個端部后剩下的中間部分,被切割的兩個端部的高度均為半球體半徑與半圓柱體高度的一半之差。
所述校核模板還包括頂部部分,所述頂部部分位于該校核模板的上端;在第二校核體上方的頂部部分為被截下的半球體的一個端部分,在第一校核體上方的頂部部分為原始球體的另外一個半球體延伸到半圓柱體邊緣的部分。
所述第一校核體與所述第二校核體均為半圓柱體截體。
所述第一校核體的半徑為30mm,所述第二校核體的半徑為50mm,所述第一校核體與所述第二校核體的高度均為70mm。
所述校核模板的中間位置有一個形狀覆蓋點火開關的空心通孔。
本發明的點火開關布置空間的校核模板,從形狀上模擬人手旋動點火開關式人手各部分運動的包絡,從而較好地校核點火開關布置空間是否合理,為校核點火開關的布置空間提供了一個簡便快捷的途徑,避免了由于點火開關布置空間過小而傷害駕駛員手部以及影響駕駛員操作點火開關帶來的安全問題;同時也避免了由于點火開關布置空間過大而造成的車身空間浪費的問題。
附圖說明
圖1人手操作點火開關的示意圖;
圖2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校核模板從上端面往下端面看時的示意圖;
圖3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校核模板從下端面往上端面看時的示意圖;
圖4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校核模板的俯視圖;
圖5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校核模板的仰視圖;
圖6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校核模板的側視圖;
圖7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校核模板改進后校核點火開關布置空間的示意圖;
圖8本發明第二實施例校核模板的俯視圖;
圖9本發明第二實施例校核模板的側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發明的技術方案。
本發明兩個實施例均是針對M1類車型提出使用該車型點火開關的校核模板。圖1所示為人手操作點火開關時最常見的大拇指和食指捏住旋鈕的示意圖。根據男女百分位的手部尺寸,并經過實際測量發現,在M1車型上人手操作點火開關時從旋鈕中心到大拇指的最外側距離A一般都大于30mm,從旋鈕中心到手掌最外側的距離一般都大于50mm;從旋鈕中心到手腕下端的距離C一般都大于70mm。
在人手旋動旋鈕時,人手大拇指將以旋鈕為中心,以A為半徑旋轉作一定弧度的圓周運動;同時人手的最外側以旋鈕為中心,以B為半徑旋轉作一定弧度的圓周運動;這個過程中如果會碰到點火開關附近的其他部件,則點火開關的空間布置不合理。本發明就是根據上述人手旋動旋鈕經過的包絡得出的校核模板。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浙江吉利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未經浙江吉利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563053.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