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梯度多孔NiTi形狀記憶合金的制備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210562704.9 | 申請日: | 2012-12-2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060589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4-24 |
| 發明(設計)人: | 高巖;周丹;袁斌;朱敏 | 申請(專利權)人: | 華南理工大學 |
| 主分類號: | C22C1/08 | 分類號: | C22C1/08;C22C19/03 |
| 代理公司: | 廣州市華學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蔡茂略 |
| 地址: | 510640 廣***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梯度 多孔 niti 形狀 記憶 合金 制備 方法 | ||
1.一種梯度多孔NiTi形狀記憶合金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操作步驟:
(1)把Ni粉和Ti粉按照Ni原子和Ti原子比為(50~51):(50~49)混合均勻,得到混合粉末A;把Ni粉和Ti粉按照Ni原子和Ti原子比為(50~51):(50~49)混合均勻后,再加入一定量的造孔劑,然后將Ni粉、Ti粉和造孔劑混合均勻,得到混合粉末B;
(2)使用模具將混合粉末A壓制成空心圓筒狀的外坯,再向外坯的內孔中填充混合粉末B,填滿后再壓制成型,得到同心分層結構的粉末生坯;
(3)將粉末生坯放置于管式爐中,在真空狀態進行加熱燒結,得到梯度多孔NiTi形狀記憶合金。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梯度多孔NiTi形狀記憶合金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1)所述造孔劑為NH4HCO3顆粒,所述混合粉末B中含有NH4HCO3顆粒的質量分數為30%~35%。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梯度多孔NiTi形狀記憶合金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H4HCO3顆粒的粒徑大小為250μm~300μm。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梯度多孔NiTi形狀記憶合金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2)所述模具包括模套、頂模、外坯壓模、底模環、底模塊和芯棒,所述混合粉末A和混合粉末B被壓制成同心分層結構的粉末生坯的過程為:
I、所述底模環置于模套的套孔的底部,再將芯棒固定插入外坯壓模,從而底模環、芯棒與模套形成底部不通的環狀空隙,然后向此環狀空隙填充入一定高度的混合粉末A,再用套于芯棒的外坯壓模將混合粉末壓實,得到外坯;
II、將固定芯棒從底模環和模套中抽出,同時將底模塊插入底模環的通孔,此時,再向外坯的內孔填充混合粉末B,形成內芯;
III、當混合粉末B的高度與外坯的高底相等時,抽出外坯壓模,再把頂模插入套孔對內芯和外坯進行整體壓實;
IV、使用萬能液壓機向頂模施加350MPa~450MPa的作用力,并保持5分鐘,再將內芯和外坯壓制成的粉末生坯取出套孔。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梯度多孔NiTi形狀記憶合金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II所述外坯的厚度與步驟II所述內芯的直徑的比值為1:9。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梯度多孔NiTi形狀記憶合金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套的截面為同心圓環,所述頂模為圓柱棒,且頂模與套孔匹配,同時頂模的長度為套孔高度的1~1.2倍;
所述外坯壓模的截面為同心圓環,所述外坯壓模的外徑大小與套孔匹配,而內徑大小與圓柱狀的芯棒匹配,且外坯壓模的高底為套孔高度的0.9~1.1倍;
所述底模環的截面為同心圓的圓環,所述底模環的通孔大小與芯棒的直徑匹配,且底模環的高底為套孔高度的0.2~0.3倍,所述芯棒的長底為套孔高度的1.2~1.5倍;
所述底模塊的高底與底模環的高度相等,同時底模塊與底模環的通孔尺寸大小匹配。
7.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梯度多孔NiTi形狀記憶合金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采用的材料為Cr12。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梯度多孔NiTi形狀記憶合金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3)所述粉末生坯在管式爐中,在真空狀態下,先以200℃~300℃的溫度下加熱1h~2h,從而去除粉末生坯中的造孔劑;然后以一定的速率將加熱溫度提升到1000℃~1200℃,并將提升后的溫度保持2.5h~3.5h,從而將粉末生坯燒結成梯度多孔NiTi形狀記憶合金。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一種梯度多孔NiTi形狀記憶合金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速率大小為6℃/min~8℃/min。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梯度多孔NiTi形狀記憶合金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i粉與Ti粉按比例混合時,采用球磨法進行混合。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華南理工大學,未經華南理工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562704.9/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