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一種整體金字塔網(wǎng)架結構機織物無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210536469.8 | 申請日: | 2012-12-1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866472A | 公開(公告)日: | 2014-06-18 |
| 發(fā)明(設計)人: | 周羅慶;周超美;李懷宇;陳銘燕 | 申請(專利權)人: | 江南大學 |
| 主分類號: | D03D25/00 | 分類號: | D03D25/0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14122 江***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整體 金字塔 網(wǎng)架 結構 機織 | ||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織物,具體地說,是指一種整體金字塔網(wǎng)架結構機織物。
背景技術
輕質(zhì)高強復合材料是材料領域的研發(fā)熱點。對于樹脂基紡織復合材料而言,有研究表明,理想的輕質(zhì)高強增強體的結構是整體結構的金字塔型網(wǎng)架結構,它具有較高抗壓性能。但是目前,公知的輕質(zhì)紡織復合材料的增強體是通常結構的間隔結構的機織物。間隔結構的機織物是指具有上表面和下表面,并且具有中間連接紗線將上表面和下表面成一定距離連接成的整體三維結構的織物。但現(xiàn)有間隔結構的機織物通常結構為,上下表面層通常為平密構造的織物子層,并且上下表面層通常是由處于中間位置的連接經(jīng)紗將它們連接并支撐成一整體結構的間隔織物,例如荷蘭的PARABEAM公司的織物那樣,這是該類織物的代表。因為每根連接經(jīng)紗只能處在同一個織物縱向截面上,所以,該類織物難以形成像金字塔型的網(wǎng)架結構。總結之,通常的間隔結構的機織物具有如下不足之處:平密構造的上下表面層不但增加了最終復合材料的重量,而且使得作為基體的樹脂不易完全浸漬作為增強體的織物;另外,只能處在同一個織物縱向截面上的連接經(jīng)紗不能形成穩(wěn)固的對上下表層的支撐,影響最終復合材料的機械性能,尤其是抗壓性能。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整體金字塔網(wǎng)架結構機織物。
本發(fā)明的整體金字塔網(wǎng)架結構機織物以如下方式產(chǎn)生的:由作為中間層的連接紗線將織物的上表面層和下表面層連接成整體結構的間隔織物,其特征在于:下表面層為由下表面層緯紗和下表面層經(jīng)紗組成的矩形網(wǎng)格,上表面層為由上表面層緯紗和上表面層經(jīng)紗組成的矩形網(wǎng)格,并且下表面層與上表面層的矩形網(wǎng)格尺寸相同;作為中間層的連接紗線分成兩類連接紗線;一類連接紗線呈以下的連接路徑:從下表面層的連接點以左上方向斜向連接到上表面層的連接點,然后再從上表面層的連接點以右下方向斜向連接到下表面層的連接點,如此循環(huán);另一類連接紗線呈以下的連接路徑:從下表面層的連接點以右上方向斜向連接到上表面層的連接點,然后再從上表面層的連接點以左下方向斜向連接到下表面層的連接點,如此循環(huán)。這樣,就由中間層的兩類連接紗線將由矩形網(wǎng)格的上表面層與矩形網(wǎng)格的下表面層呈金字塔型連接成整體的網(wǎng)架結構的織物。該織物的中間層的連接紗線的斜向連接成金字塔型是由以下方式形成的:在上表面層的連接點處,中間層的連接紗線受到上表面層的兩類捆綁紗線捆綁而攏聚在一起,其中上表面層的這兩類捆綁紗線作反向運動,以形成對兩類連接紗線在上表面層的連接點處的攏聚式的捆綁;相仿地,在下表面層的連接點處,中間層的兩類連接紗線受到下表面層的兩類捆綁紗線捆綁而攏聚在一起。該織物的捆綁紗線是可以采用紗羅結構形式來對兩類連接紗線進行捆綁攏聚的。該織物可以用玻璃纖維、碳纖維、合成纖維中的任一種為原料。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可以形成網(wǎng)格構造的上下表面層,這就能降低最終復合材料的重量,并且使得基體容易完全浸漬增強體;連接經(jīng)紗不處在同一個織物縱向截面上,呈金字塔型的對上下表層的支撐,穩(wěn)固抗壓,能提高最終復合材料的機械性能。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整體金字塔網(wǎng)架結構機織物的立體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整體金字塔網(wǎng)架結構機織物的連接點B的結構圖。
圖3是本發(fā)明整體金字塔網(wǎng)架結構機織物的俯視結構圖。
圖中:11.下表面層緯紗????12.下表面層經(jīng)紗????21.上表面層緯紗22.下表面層經(jīng)紗????31.連接紗線????32.連接紗線????41.捆綁紗線42.捆綁紗線????A.下表面層的連接點????B.上表面層的連接點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請參見圖1、圖2、圖3所示,本發(fā)明是一種整體金字塔網(wǎng)架結構機織物,是由作為中間層的連接紗線將織物的上表面層和下表面層連接成整體結構的間隔織物,其特征在于:下表面層為由下表面層緯紗11和下表面層經(jīng)紗12組成的矩形網(wǎng)格,上表面層為由上表面層緯紗21和上表面層經(jīng)紗22組成的矩形網(wǎng)格,并且下表面層與上表面層的矩形網(wǎng)格尺寸相同;作為中間層的連接紗線分成連接紗線31和連接紗線32這兩類連接紗線;連接紗線31呈以下的連接路徑:從下表面層的連接點A以左上方向斜向連接到上表面層的連接點B,然后再從上表面層的連接點B以右下方向斜向連接到下表面層的連接點A,如此循環(huán);連接紗線32呈以下的連接路徑:從下表面層的連接點A以右上方向斜向連接到上表面層的連接點B,然后再從上表面層的連接點B以左下方向斜向連接到下表面層的連接點A,如此循環(huán)。這樣,就由中間層的連接紗線31和連接紗線32將由上表面層緯紗21和上表面層經(jīng)紗22組成的矩形網(wǎng)格的上表面層與由下表面層緯紗11和下表面層經(jīng)紗12組成的矩形網(wǎng)格的下表面層呈金字塔型連接成整體的網(wǎng)架結構的織物。該織物的中間層的連接紗線31、32的斜向連接成金字塔型是由以下方式形成的:在上表面層的連接點B處,中間層的連接紗線31、32受到上表面層的捆綁紗線41、42捆綁而攏聚在一起,其中上表面層的捆綁紗線41與42反向運動,以形成對連接紗線31、32在上表面層的連接點B處的攏聚式的捆綁,如圖2所示;相仿地,在下表面層的連接點A處,中間層的連接紗線31、32受到下表面層的捆綁紗線捆綁而攏聚在一起。該織物的捆綁紗線是可以采用紗羅結構形式來對連接紗線31、32進行捆綁攏聚的。該織物可以用玻璃纖維、碳纖維、合成纖維中的任一種為原料。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江南大學,未經(jīng)江南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536469.8/2.html,轉(zhuǎn)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