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高靈敏度寬量程應力應變傳感光纜及其監測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210533930.4 | 申請日: | 2012-12-1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981230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3-20 |
| 發明(設計)人: | 陳勇;是溪明;張富縣;査云飛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西電集團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2B6/44 | 分類號: | G02B6/44;G01B11/16 |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專利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蔡和平 |
| 地址: | 710075*** | 國省代碼: | 陜西;6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靈敏度 量程 應力 應變 傳感 光纜 及其 監測 方法 | ||
1.一種高靈敏度寬量程應力應變傳感光纜,其特征在于:包括外護層(1)和插設在所述外護層(1)內的絞合結構加強構件(2)、半緊套傳感單元(3)和松套傳感單元(4)。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靈敏度寬量程應力應變傳感光纜,其特征在于:所述絞合結構加強構件(2)用于控制測試靈敏度,半緊套傳感單元(3)用于精密監測,松套傳感單元(4)用于增加應力應變傳感光纜量程。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靈敏度寬量程應力應變傳感光纜,其特征在于:所述絞合結構加強構件(2)的絞合節徑比范圍在40~100之間;絞合元件數量為2~7根,單根元件的直徑為0.4~1.2mm,絞合形式為同心絞合。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靈敏度寬量程應力應變傳感光纜,其特征在于:所述半緊套傳感單元(3)由內及外依次為1-4根第一傳感光纖(31)、阻水材料和光纖束管(33);所述松套傳感單元(4)由內及外依次為4-12根第二傳感光纖(41)、阻水材料、PBT松套管(43)和外鎧裝層(44)。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高靈敏度寬量程應力應變傳感光纜,其特征在于:松套傳感單元(4)中的第二傳感光纖(41)的余長范圍為應力應變傳感光纜長度的0.2%~0.5%。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高靈敏度寬量程應力應變傳感光纜,其特征在于:第二傳感光纖(41)的監測范圍的下限值大于第一傳感光纖(31)的監測范圍的下限值且小于或等于第一傳感光纖(31)的監測范圍的上限值,第二傳感光纖(41)的監測范圍的上限值大于第一傳感光纖(31)的監測范圍的上限值。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靈敏度寬量程應力應變傳感光纜,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強構件(2)、半緊套傳感單元(3)和松套傳感單元(4)平行放置。
8.權利要求1至7中任一項所述的高靈敏度寬量程應力應變傳感光纜的監測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當應力應變傳感光纜受力發生應變時,首先半緊套傳感單元(3)內的第一傳感光纖(31)監測應變;在該工作階段,松套傳感單元(4)內的第二傳感光纖(41)因存在余長并未發生應變,而絞合結構加強構件(2)隨著應力應變傳感光纜的受力逐漸伸展;
第二傳感光纖(41)的監測范圍的下限值大于第一傳感光纖(31)的監測范圍的下限值且小于或等于第一傳感光纖(31)的監測范圍的上限值,第二傳感光纖(41)的監測范圍的上限值大于第一傳感光纖(31)的監測范圍的上限值;當半緊套傳感單元(3)內的第一傳感光纖(31)在其監測范圍內或到達監測范圍上限時,松套傳感單元(4)內的第二傳感光纖(41)余長正好被應變所抵消,松套管傳感單元內的第二傳感光纖(41)沒有余長之后,開始監測應變。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監測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傳感光纖(31)的應變監測范圍為0~0.5%,第二傳感光纖(41)的應變監測范圍為0.3%~1.0%。
10.根據權利要求8或9所述的監測方法,其特征在于,絞合結構加強構件(2)在第一傳感光纖(31)監測范圍內,隨著應力應變傳感光纜的受力而逐漸伸展,但不承受應力應變傳感光纜承受的主要作用力;在第二傳感光纖(41)的監測范圍內,絞合加強構件隨著應力應變傳感光纜的受力繼續伸展達到極限,且開始承受應力應變傳感光纜承受的主要作用力。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西電集團公司,未經中國西電集團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533930.4/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耐熱玻璃蓋
- 下一篇:一種化學發光免疫分析系統及其分析方法和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