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帶信號輸出的搖臂無效
| 申請號: | 201210523314.0 | 申請日: | 2012-12-0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995997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3-27 |
| 發明(設計)人: | 朱力克;聶飛 | 申請(專利權)人: | 蘇州市富爾達實業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E05F1/10 | 分類號: | E05F1/1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15415 江蘇***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信號 輸出 搖臂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閉門器領域,具體是一種帶信號輸出的搖臂。
背景技術
閉門器是門頭上一個類似彈簧的液壓器,當門開啟后能通過壓縮后釋放,將門自動關上,有象彈簧門的作用,可以保證門被開啟后,準確、及時的關閉到初始位置。閉門器的意義不僅在于將門自動關閉,還能夠保護門框和門體(平穩關閉),更重要的是閉門器已成為現代建筑智能化管理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執行部分。閉門器主要用在商業和公共建筑物中,但也有在家中使用的情況。它們有很多用途,其中最主要的用途是使門自行關閉,來限制火災的蔓延和大廈內的通風。
閉門器的工作原理是:當開門時,門體帶動連桿動作,并使傳動齒輪轉動,驅動齒條柱塞向右方移動。在柱塞右移的過程中彈簧受到壓縮,右腔中的液壓油也受壓。柱塞左側的單向閥球體在油壓的作用下開啟,右腔內的液壓油經單向閥流到左腔中。當開門過程完成后,由于彈簧在開啟過程中受到壓縮,所積蓄的彈性勢能被釋放,將柱塞往左側推,帶動傳動齒輪和閉門器連桿轉動,使門關閉。
閉門器的基本構件有支承導向件、傳動齒輪、復位彈簧、單向閥、齒條柱塞、節流閥芯和殼體、端蓋、密封圈以及連桿。目前市場上的閉門器很少有帶傳感器的,特別是能感應門是否打開或者關閉情況的傳感器,在很多確認閉門器是否正常工作,特別是需要準確掌握門的開合的情況下,往往會將閉門器與監控系統配合使用。
發明內容
本發明針對以上技術問題,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安裝方便,不需要配合龐大的監控系統,即可準確掌握門的開合情況的帶信號輸出的搖臂。
本發明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
一種帶信號輸出的搖臂,包括前搖臂、前搖臂軸、后搖臂、后搖臂軸、支座、傳感器。其特征在于前搖臂與后搖臂通過前搖臂軸連接,后搖臂與支座通過后搖臂軸連接,傳感器設置在后搖臂上。傳感器在后搖臂上的位置可前后調節。
使用時,通過前搖臂與后搖臂在前搖臂軸上的旋轉實現門的開與閉的轉動,本發明通過在后搖臂上設置傳感器,當門關閉時,前搖臂與后搖臂之間的夾角變小,傳感器在感應到前搖臂與傳感器之間間隔縮小到規定距離時,傳感器即輸出信號,此時顯示門為關閉狀態,當門打開時,前搖臂與后搖臂之間的夾角變大,傳感器在感應到前搖臂與傳感器之間間隔擴大到規定距離時,傳感器即輸出信號,此時即顯示門為開啟狀態。另外,可通過對傳感器在后搖臂上的前后位置移動,實現對傳感器輸出信號的控制,從而可實現顯示門開啟大小狀態的實時監控。
本發明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可直接在普通閉門器上安裝。
附圖說明
附圖中,圖1是本發明結構示意圖,其中:
1—前搖臂,2—前搖臂軸,3—后搖臂,4—后搖臂軸,5—支座,6—傳感器。
具體實施例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一種帶信號輸出的搖臂,包括前搖臂1、前搖臂軸2、后搖臂3、后搖臂軸4、支座5、傳感器6。其特征在于前搖臂1與后搖臂3通過前搖臂軸2連接,后搖臂3與支座5通過后搖臂軸4連接,傳感器6設置在后搖臂4上。傳感器6在后搖臂4上的位置可前后調節。
使用時,通過前搖臂1與后搖臂3在前搖臂軸2上的旋轉實現門的開與閉的轉動,本發明通過在后搖臂3上設置傳感器6,當門關閉時,前搖臂1與后搖臂3之間的夾角變小,傳感器6在感應到前搖臂1與傳感器6之間間隔縮小到規定距離時,傳感器6即輸出信號,此時顯示門為關閉狀態,當門打開時,前搖臂1與后搖臂3之間的夾角變大,傳感器6在感應到前搖臂1與傳感器6之間間隔擴大到規定距離時,傳感器6即輸出信號,此時即顯示門為開啟狀態。另外,可通過對傳感器6在后搖臂4上的前后位置移動,實現對傳感器6輸出信號的控制,從而可實現顯示門開啟大小狀態的實時監控。
本發明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可直接在普通閉門器上安裝。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蘇州市富爾達實業有限公司,未經蘇州市富爾達實業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523314.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