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用于在無線終端中連接到裝置的設備和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210506168.0 | 申請日: | 2012-11-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139932B | 公開(公告)日: | 2018-05-25 |
| 發明(設計)人: | 崔鐘武;金昌淳 | 申請(專利權)人: | 三星電子株式會社 |
| 主分類號: | H04W4/80 | 分類號: | H04W4/80;H04W76/14;H04B5/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銘碩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86 | 代理人: | 羅延紅 |
| 地址: | 韓國京畿*** | 國省代碼: | 韓國;KR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無線終端 近距離通信模塊 通信連接 裝置信息 通信模式 裝置建立 控制器 地連接 交換 期望 | ||
提供一種用于在無線終端中連接到裝置的設備和方法,更具體地講,在無線終端的通信模式下,更方便地連接到期望的裝置的設備和方法。所述設備包括:近距離通信模塊,用于通過與特定裝置的聯系交換用于通信連接的裝置信息;控制器,用于基于交換的裝置信息控制近距離通信模塊與特定裝置建立通信連接。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在無線終端中連接到裝置的設備和方法。更具體地講,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在無線終端的通信模式下,更方便地連接到期望的裝置的設備和方法。
背景技術
Wi-Fi點對點(Wi-Fi P2P)或Wi-Fi直連(Wi-Fi Direct)技術是用于通過使用現有的Wi-Fi接口,而不需要與作為基礎設施網絡中的現有媒介的接入點(AP)通信來提供Wi-Fi終端間的直連的技術。
現有的Wi-Fi技術通常涉及通過AP連接到互聯網。因而,當涉及Wi-Fi終端間的直接通信時,缺乏Wi-Fi技術的開發。
通過藍牙技術的使用已多少補償了這種缺乏。然而,藍牙技術具有與傳輸距離和傳輸速度相關的某些限制。所以,期望Wi-Fi P2P技術覆蓋藍牙未補償的終端間通信的部分。
雖然現有的Wi-Fi技術在自組網(ad-hoc)模式下也支持直連,但是自組網技術沒有被有效地商業化。換句話說,由于與自組網技術相關的各種缺點,自組網技術在實踐中極少被使用。例如,與自組網技術相關的缺點包括:安全性弱點、功耗以及有限的傳輸速度(如吞吐量通信量限于11Mbps)。
Wi-Fi直連技術通過支持Wi-Fi保護訪問2(WPA2)補償了安全性弱點,并且支持較通過使用Wi-Fi簡單配置(WSC)之前更為簡單的Wi-Fi終端間的連接性。此外,與自組網技術相比,Wi-Fi直連技術通過支持無線網絡標準IEEE802.11n并且通過使用增強的功耗算法,極大地提高了吞吐量。
Wi-Fi直連功能基于IEEE802.11傳統Wi-Fi標準,與現有的Wi-Fi終端兼容,并且可在不改變硬件的情況下容易地被升級。
點對點(P2P)群指示通過使用Wi-Fi P2P技術彼此連接的一組Wi-Fi終端。假設多個裝置基于一對一被連接,一個裝置操作為群主機(GO),并且其他裝置操作為群客戶機(GC)。在這種情況下,GO終端用作無線局域網(WLAN)AP,并且GC終端用作WLAN站。
通過僅使用P2P協議(即,在Wi-Fi P2P連接處理中,GO協商)確定每個P2P終端的角色。
可通過1∶1連接或1∶N連接實現基于Wi-Fi P2P技術的P2P群的產生,并且基于GO終端的能力確定可接受的GC的個數。
在Wi-Fi P2P連接處理中,通過裝置發現(Device Discovery)處理搜索裝置,并且與搜索到的裝置當中期望連接的裝置執行配置發現(ProvisionDiscovery)處理。
配置發現處理是向期望連接的裝置通知連接方法的處理,并且網絡服務連接器(Web Service Connector,WSC)連接方法包括響應于按鈕輸入而執行的按鈕配置(PBC)方法以及響應于個人身份號碼(PIN)號碼輸入而執行的PIN方法。
因而,請求配置發現的裝置發送與期望的連接方法相關的消息。接收到與另一裝置的對配置發現的請求相應的消息的裝置通過彈出窗口通知其用戶所述消息的接收。
響應于與另一裝置的對配置發現的請求相應的消息的接收而顯示的彈出窗口包含諸如已請求配置發現的裝置的裝置名稱的信息。所述彈出窗口允許已經接收到所述消息的裝置的用戶確定所述連接是否被接受以及是否啟用WSC。
在配置發現處理以后,執行GO協商處理,以確定所述裝置的角色。確定為GO的裝置操作為AP,并且確定為GC的裝置操作為Wi-Fi站。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三星電子株式會社,未經三星電子株式會社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506168.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