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組合式蒸發器和冷凝器以及其控制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1210505055.9 | 申請日: | 2012-11-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944132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2-27 |
| 發明(設計)人: | 王益 | 申請(專利權)人: | 王益 |
| 主分類號: | F28D21/00 | 分類號: | F28D21/00;F28F27/00 |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詹永斌;錢成岑 |
| 地址: | 621799 四川省綿*** | 國省代碼: | 四川;5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組合式 蒸發器 冷凝器 及其 控制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在水處理領域以及化工和制冷行業的工藝流程中進行蒸發和冷凝兩種換熱過程中的工藝設備,尤其是涉及一種組合式蒸發器和冷凝器以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術
在水處理領域以及化工和制冷行業的工藝流程中,同時存在著蒸發和冷凝兩種換熱過程。目前,其工藝流程設備通常都是把蒸發器和冷凝器分作兩個獨立工作的部件,用流程管路連接起來。尤其是在水處理領域采用的壓汽蒸餾方法中,其采用的循環過程是把廢水液通過液泵打入噴淋式蒸發器的頂部,廢水依靠重力在自上落下的過程中吸熱蒸發。蒸發出來的水蒸氣依靠壓縮機提高壓力和溫度,然后進入到冷凝器換熱器中冷凝為純凈水,同時水蒸氣冷凝放出的熱量用來加熱新進污水并提供蒸發的能量。但由于其噴淋式蒸發器和冷凝器是分離用管路連接的形式,這造成換熱效率不高等問題。現有技術中,雖然也有將蒸發器和冷凝器組合在一起,從而克服前述問題的設備,但其換熱效率依然不夠理想,且將蒸發器和冷凝器組合設備用于污水處理時,其表面還會結垢。?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組合式蒸發器和冷凝器以及其控制方法。
本發明的發明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
一種組合式蒸發器和冷凝器,包括由旋轉軸上帶動由多個平行間隔設置的起到蒸發作用的旋轉盤構成的旋轉盤式蒸發器以及管束式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管束式冷凝器的管束迂回設置在旋轉盤的間隔內,且沿該管束的外表面并列設置有多個環形凸起。
優選的,所述的環形凸起的外表面與管束的接觸面平滑過渡。
優選的,所述的旋轉盤與環形凸起的間距為1mm~10mm之間。
優選的,所述的旋轉盤與環形凸起的間距為2mm。
優選的,所述的管束的內壁上下間隔設置有擋片。
一種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組合式蒸發器和冷凝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控制旋轉軸正向旋轉A時長;
(2)檢測到旋轉軸正向旋轉A時長后,控制旋轉軸停轉B時長;
(3)檢測到旋轉軸停轉B時長后,控制旋轉軸反向旋轉C時長;
(4)檢測到旋轉軸反向旋轉C時長后,控制旋轉軸停轉D時長;
(5)返回重復步驟(1)。
優選的,所述的A時長為1min~30min。
優選的,所述的B時長為1min~5min。
優選的,所述的C時長為1min~30min。
優選的,所述的D時長為1min~5min。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以下優點:
1、可以使冷凝器管束表面的液體的流動速度保持較高狀態,從而強化了冷凝器管束和液體的換熱效率;
2、管束的表面設有多很凸起,可以進一步加大液體與管束的接觸面,從而進一步提高冷凝器管束和液體的換熱效率;
3、環形凸起的外表面與管束的接觸面為平滑過渡,可以使得當將本裝置用于污水處理時,降低污垢在管束表面的結垢速度,以防止污垢影響換熱效率。
4、管束的內壁上下間隔設置有擋片,可以降低管束內的液體的流速,同時還增加了液體通過管束的時間,從而使管束中的液體能充分換熱。
5、本發明的組合結構還能通過冷凝器管束和旋轉盤的“刮刷作用”降低污垢在旋轉盤盤面的結垢速度。
6、本發明的控制方法,使得當旋轉盤正向轉動時,能帶動液體正向流動,當旋轉盤反向轉動時,由于此時液體由于慣性還在做正向流動,從而可增加旋轉盤和管束表面的液體沖擊力,能夠進一步除去表面的污垢;同時這種沖擊力還會造成液體表面動蕩,甚至蕩起水花(如果處理水),從而提高液體蒸發速度。
?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裝置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側視結構示意圖;
圖3為管束的結構示意圖。
1、為旋轉盤式蒸發器,2為旋轉軸,3為液面,4為冷凝汽進氣口,5為管束式冷凝器,6為冷凝液出口,7為管束,8為擋片,9為環形凸起。
?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詳細說明。
實施例??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王益,未經王益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505055.9/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