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礦化CO2聯產強酸的膜電解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1210504732.5 | 申請日: | 2012-11-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978653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3-20 |
| 發明(設計)人: | 謝和平;王昱飛;劉濤;江文 | 申請(專利權)人: | 四川大學 |
| 主分類號: | C25B1/22 | 分類號: | C25B1/22 |
| 代理公司: | 成都科海專利事務有限責任公司 51202 | 代理人: | 呂建平 |
| 地址: | 610065 四川*** | 國省代碼: | 四川;5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礦化 co sub 聯產 強酸 電解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CO2礦化減排聯產化工產品技術,更為具體地說,是涉及一種礦化CO2聯產強酸的膜電解方法。
背景技術
地球氣候主要由自然因素所主導,但是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排放的、以CO2為主的溫室氣體已成為影響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因素。中國2009年碳排放總量達68.8億噸,約占世界碳排放總量的23.7%,相比1990年增長206.5%,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家。預計到?2015?年之前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年均增長率為?5.4%,2015?年到?2030?年期間為3.3%,2030?年中國的排放量將達到?114?億噸,限制溫室氣體排放已成為全球的共識。但據估計2005年到2030年間,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仍將是一次能源的主要來源,并在能源需求增長總量中占到84%,即便在一個較低的增速下,預計到2035年全球CO2排放量也將達到354億噸,化石燃料消耗產生的CO2將持續增長。因此,末端的去碳的CO2捕捉封存技術(CCS)已成為實現CO2減排的主要途徑。
傳統的CCS技術是以將CO2從排放量大的排放源捕獲并永久封存在目標地層為目的,其工藝包括:將CO2從排放源中分離提純、運輸到封存場、進行地下封存等3個環節。在其整個過程中,沒有產生新的有價值的產品,是一個純投入的無經濟效益的環保技術,并且在技術實施過程中,也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從而導致新的CO2排放。此外,CO2地下封存存在諸多的不確定性和潛在的風險,如地質封存的目標地層深度一般超過1000米,CO2注入以后,會與地層中原有的巖石、地下水發生化學反應,并持續地增加地層孔隙的壓力,這勢必將破壞地層原有的應力、溫度、滲透壓力等物理化學平衡狀態;同時,地層在較高的孔隙壓力情況下,巖體內儲存了大量彈性勢能,很有可能誘發地震;此外,CO2氣體可能會沿斷層或儲層上方的蓋層裂隙滲透而發生泄露。因此,為了更高效、經濟地減排CO2,變廢為寶,CO2減排研究現在主要著眼于CO2捕捉利用(CCU),而不僅僅是捕獲和儲存。CCU是一種將CO2作為資源來利用,將其轉化為高附加值化工產品進而實現CO2利用與減排的方法。但目前,對CCU技術的推廣應用普遍存在兩大質疑和瓶頸問題:(1)CO2利用的容量太小,能夠消耗的CO2太少;(2)CCU過程的能耗高,成本高。因此,發明人開創性地提出了CO2礦化利用(CMU)的新思路和新途徑,即利用礦物礦化CO2,同時獲取高附加值的化工產品。
發明人在CO2礦化利用領域已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先后開發完成了“聯產富鉀溶液的CO2礦化方法”、“高溫法聯產富鉀溶液的CO2礦化方法”以及“催化法聯產富鉀溶液的CO2礦化方法”,在CO2礦化過程中聯產富鉀溶液,為CO2礦化減排和鉀肥的生產做出了貢獻。這些方法已申請了中國發明專利。但由于選用了非常穩定的硅酸鹽作為原料,硅酸鹽很難與弱酸性的CO2反應,這使得現有CO2礦化利用方法需要在高溫高壓下才能進行,能耗很高,工藝流程長。為了使得CO2礦化利用技術能夠大規模推廣,CO2減排工程迫切需要開發一種新的CO2礦化利用方法,以能夠在常溫常壓下高效礦化CO2,并生產出高附加值的化工產品。
發明內容:
針對現有CO2礦化技術的不足,本發明采用可溶性的硫酸鎂、硝酸鎂、硝酸鈣等鈣、鎂鹽為原料,提出了一種能在常溫常壓下實現CO2高效礦化,并且聯產高附加值的硫酸、硝酸等強酸的方法,以解決現有CO2礦化利用方法存在的工藝流程長,能源消耗較高等問題。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四川大學,未經四川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504732.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基于SPI總線的串行開關量采集系統
- 下一篇:一種垃圾簍
- 一種Nd<sub>2</sub>O<sub>3</sub>-Yb<sub>2</sub>O<sub>3</sub>改性的La<sub>2</sub>Zr<sub>2</sub>O<sub>7</sub>-(Zr<sub>0.92</sub>Y<sub>0.08</sub>)O<sub>1.96</sub>復相熱障涂層材料
- 無鉛[(Na<sub>0.57</sub>K<sub>0.43</sub>)<sub>0.94</sub>Li<sub>0.06</sub>][(Nb<sub>0.94</sub>Sb<sub>0.06</sub>)<sub>0.95</sub>Ta<sub>0.05</sub>]O<sub>3</sub>納米管及其制備方法
- 磁性材料HN(C<sub>2</sub>H<sub>5</sub>)<sub>3</sub>·[Co<sub>4</sub>Na<sub>3</sub>(heb)<sub>6</sub>(N<sub>3</sub>)<sub>6</sub>]及合成方法
- 磁性材料[Co<sub>2</sub>Na<sub>2</sub>(hmb)<sub>4</sub>(N<sub>3</sub>)<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 及合成方法
- 一種Bi<sub>0.90</sub>Er<sub>0.10</sub>Fe<sub>0.96</sub>Co<sub>0.02</sub>Mn<sub>0.02</sub>O<sub>3</sub>/Mn<sub>1-x</sub>Co<sub>x</sub>Fe<sub>2</sub>O<sub>4</sub> 復合膜及其制備方法
- Bi<sub>2</sub>O<sub>3</sub>-TeO<sub>2</sub>-SiO<sub>2</sub>-WO<sub>3</sub>系玻璃
- 熒光材料[Cu<sub>2</sub>Na<sub>2</sub>(mtyp)<sub>2</sub>(CH<sub>3</sub>COO)<sub>2</sub>(H<sub>2</sub>O)<sub>3</sub>]<sub>n</sub>及合成方法
- 一種(Y<sub>1</sub>-<sub>x</sub>Ln<sub>x</sub>)<sub>2</sub>(MoO<sub>4</sub>)<sub>3</sub>薄膜的直接制備方法
- 熒光材料(CH<sub>2</sub>NH<sub>3</sub>)<sub>2</sub>ZnI<sub>4</sub>
- Li<sub>1.2</sub>Ni<sub>0.13</sub>Co<sub>0.13</sub>Mn<sub>0.54</sub>O<sub>2</sub>/Al<sub>2</sub>O<sub>3</sub>復合材料的制備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