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新霉素精制崗位投碳裝置無效
| 申請號: | 201210493082.9 | 申請日: | 2012-11-2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846032A | 公開(公告)日: | 2014-06-11 |
| 發明(設計)人: | 覃清華;楊本林;李恒;孫蘇宜 | 申請(專利權)人: | 宜昌三峽制藥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01F7/18 | 分類號: | B01F7/18;B01F13/06;B01F15/02;C07H15/232;C07H1/06 |
| 代理公司: | 宜昌市三峽專利事務所 42103 | 代理人: | 成鋼 |
| 地址: | 443002*** | 國省代碼: | 湖北;4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新霉素 精制 崗位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醫療設備領域,涉及一種新霉素精制崗位投碳裝置。?
背景技術
硫酸新霉素成品對外觀顏色有嚴格的規定,在新霉素提取精制工段的生產中,新霉素堿經與稀硫酸成鹽后,轉鹽液的顏色會深淺不一,這時需要向轉鹽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活性炭,讓它們充分均勻混合,以達到對轉鹽液脫色的目的。
現在,投炭主要采用兩種方式,第一種方式是將盛裝在塑料袋中的活性炭直接投入轉鹽罐中,這樣做有兩大弊端,投入轉鹽罐中的活性炭會結成團,漂浮在轉鹽液上,不能和轉鹽液充分混合,這樣存在會造成一定量的活性炭浪費的問題,同時向轉鹽罐中傾倒活性炭時會產生大量的活性炭粉塵飛揚,彌漫在空氣中,存在對工作人員的健康不利、對環境會造成一定的破壞的問題;第二種方式是將活性炭加入到一個敞開式的料斗中,給轉鹽罐施予真空,將活性炭通過管道吸入到轉鹽液中,在攪拌的作用下,將吸入的活性炭攪散使其與轉鹽液充分混合,這樣做雖然活性炭得到了充分利用,但依然沒有解決傾倒活性炭時粉塵飛揚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而提供的一種新霉素精制崗位投碳裝置,其能解決活性炭和轉鹽液不能充分混合和活性炭粉在操作的過程中容易飛揚的問題。
本發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新霉素精制崗位投碳裝置,它包括轉鹽罐,轉鹽罐內設有攪拌棒,攪拌棒的一端與電機相連,轉鹽罐通過通管與投炭口的底端相連,料斗的頂端與管道相連。
所述轉鹽罐罐口處設有兩個開口,攪拌棒通過罐口上一個開口與電機相連,通管的一端通過罐口上的另一個開口插入轉鹽罐內。
所述投炭口下部為漏斗狀。
所述管道分為主管道、排污管道和排氣管道,主管道中間內部設有軸流風機,尾部與位于豎直方向上的排氣管道和排污管道相連通。
所述排氣管道位于排污管道的上部,其內部設有噴淋裝置,噴淋裝置與自來水管道連通。
本發明取得了以下的技術效果:
本發明采用了在投碳口處增加粉塵處理設施的結構,能方便、安全地實現活性炭粉塵的處理和排放,改善了粉塵到處飛揚影響工作人員身體健康、破壞電器設備的情況,提高了生產效率,減少了安全隱患。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一種新霉素精制崗位投碳裝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轉鹽罐1,轉鹽罐1內設有攪拌棒2,攪拌棒2的一端與電機3相連,轉鹽罐1通過通管4與投炭口5的底端相連,料斗12的頂端與管道6相連。轉鹽罐1罐口處設有兩個開口,攪拌棒2通過罐口上一個開口與電機3相連,通管4的一端通過罐口上的另一個開口插入轉鹽罐1內。投炭口5下部為漏斗狀。管道6分為主管道7、排污管道8和排氣管道9,主管道7中間內部設有軸流風機10,尾部與位于豎直方向上的排氣管道9和排污管道8相連通。排氣管道9位于排污管道8的上部,其內部設有噴淋裝置11,噴淋裝置11與自來水管道連通。
采用上述結構時,在投炭前給轉鹽罐施予真空,開啟軸流風機,開啟噴淋裝置,此時料斗內處于相對的負壓狀態,料斗內的氣流就形成了一個從投炭口進入,從排氣口排出的固定流向。投炭時,將活性炭從投炭口加入,打開投炭料斗與轉鹽罐之間的連接閥門,活性炭就會被吸入到轉鹽罐內,在攪拌的作用下,活性炭被攪散并與轉鹽液充分混合,而投炭時產生的粉塵隨著氣流的方向運動,在噴淋的作用下,空氣中的粉塵被水吸收,并被集中收集起來,輸送到環保站進行環保處理。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宜昌三峽制藥有限公司,未經宜昌三峽制藥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493082.9/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