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寒露林蛙的人工孵化技術在審
| 申請號: | 201210487227.4 | 申請日: | 2012-11-2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960299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3-13 |
| 發明(設計)人: | 陳旋風 | 申請(專利權)人: | 平江縣幕峰農業資源綜合開發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A01K67/02 | 分類號: | A01K67/02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414500 *** | 國省代碼: | 湖南;4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寒露 人工 孵化 技術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寒露林蛙的人工孵化技術,可廣泛應用于寒露林蛙的人工孵化養殖生產。
背景技術:
林蛙隸屬兩棲綱,無尾目,蛙科,林蛙屬,包括中國林蛙、東北林蛙、寒露林蛙等。其中野生的中國林蛙屬于“國家重點保護野生藥材物種”和“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即“三有動物”),中國林蛙肉可食用,但重要的經濟價值在于其雌性輸卵管,干燥后稱哈士蟆油。中國林蛙的飼養管理技術已經較為成熟,相關的研究、著作和發明專利已有不少。由于寒露林蛙是2007年定名的新種(因其繁殖季節處于中國農歷24節氣中的寒露節前后,故得名),加之較高海拔的生活環境,目前缺乏有關該物種生物學和生態學方面詳細的研究報道,人工孵化和養殖更處于起步階段,進行寒露林蛙的人工孵化可加速種群發展,并充分利用其經濟價值。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探索寒露林蛙的人工孵化技術,采用高海拔原生地取卵,低海拔孵化加速生長的技術,填補國內技術空白,更好的實現其經濟價值和利用價值。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為該寒露林蛙人工孵化技術包括:第一步、孵化池建設;第二步、原生地取卵;第三步、人工孵化;第四步、蝌蚪的飼喂;第五步、蝌蚪變態幼蛙。
本寒露林蛙人工孵化技術具有投資少,見效快,便于推廣實施,經濟效益顯著等特點,可以促進山區林農的養蛙產業,實現“以蛙養山、以蛙興林、以蛙富民”。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做出進一步的說明。
第一步孵化池建設
首先在海拔200米以下的山下開挖易于排灌的方形孵化池,其長、寬、高為4×2×0.6m,孵化池的四周用圍網阻攔形成陸地營,防止鳥獸捕食蛙卵或蝌蚪,陸地營面積為池面面積的2-3倍,在池中任意堆放少量的卵石,露出水面0.1-0.15m成島狀,陸地營模擬天然林區環境栽種花卉苗木。用生石灰對孵化池進行全面消毒,浸泡消毒3-5天后連續3次換水,徹底排除有毒物質,七月底前完成。然后孵化池蓄水0.4-0.5m,向池中分散投入生長良好的塊狀青苔,占池面面積1/10左右,用以培育微生物。
第二步原生地取卵
寒露節氣過后,待寒露林蛙卵粒如綠豆大小時,此時孵化率最高,在處地海拔1200-1500米的原生地獲取蛙卵。
第三步人工孵化
將同一批收集的蛙卵放入同一孵化池內,在池面上方加蓋透明厚膜塑料小棚,充分利用日光能增溫保溫,使水溫保持在12-18℃之間,可以使蛙卵提早孵化成蝌蚪。
第四步蝌蚪的飼喂
孵化出蝌蚪后,蝌蚪會以卵膠膜、微生物為食物,第三周后根據池中青苔的消耗,輔助飼喂少量的水豆腐,每周將池中水更換1次。最佳食物為植物蛋白,既不污染水質,也不消耗池中氧氣。
第五步蝌蚪變態幼蛙
蝌蚪變態以后,幼蛙進入陸地營陸棲生活時,需要人工培育小體昆蟲類食料,食源有二類:一類是土法,利用農家糞缸裝入人、畜糞培育蟲體;二是利用自培黃粉蟲,投放時在地面上設置一塊白色的泡沫板,小蟲體爬行時使幼蛙容易發現食物。
由上述所知,本寒露林蛙的人工孵化技術通過高海拔原生地取卵,低海拔孵化,使幼蛙提前七周左右營陸棲生活,在食料上補充了食源,確保了幼蛙體肥個大,促進了成蛙二年性成熟的同時出幼率倍增,可廣泛應用于寒露林蛙的人工孵化和養殖生產企業以促進山區林農的養蛙產業,實現“以蛙養山、以蛙興林、以蛙富民”。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平江縣幕峰農業資源綜合開發有限公司,未經平江縣幕峰農業資源綜合開發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487227.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多功能掃雪除冰用工具
- 下一篇:可自由組合、替換的茶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