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一種恒溫層流式化學除油設備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210487042.3 | 申請日: | 2012-11-2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978645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3-20 |
| 發(fā)明(設計)人: | 吳長青 | 申請(專利權)人: | 安徽長青電子機械(集團)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23G5/00 | 分類號: | C23G5/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楊小雙 |
| 地址: | 239300 安***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恒溫 層流 化學 設備 | ||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恒溫層流式化學除油設備。
背景技術
在對金屬件進行表面處理,例如鍍鋅處理之前,首先需要除去金屬件表面的油污,最主要的做法是化學除油,首先,將水引入除油槽中,并加入除油粉;然后將金屬件浸泡在除油槽內,通過皂化反應或乳化反應,從而除去金屬件表面的油污,然而,其實際處理過程卻較為緩慢,去除油污的效果不佳,亟待改進。
發(fā)明內容
針對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種恒溫層流式化學除油設備,采用本發(fā)明進行化學除油處理,不僅除油效率高,效果好,而且可以有效減少能耗。
為達此目的,本發(fā)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恒溫層流式化學除油設備,包括除油室,設進料口,熱水進口,出水口;
若干水泵,其第一進水口連通到所述除油室內;
若干加熱器,其第二出水口連通到所述除油室內;
若干三通電磁閥,其進口連通所述水泵的第一出水口,其第一出口連接所述加熱器的第二進水口,其第二出口連接到所述除油室內,所述第一出口和所述第二出口不同時導通;
溫度感應傳輸裝置,設置在所述除油室內,用于即時測定所述除油室內液體溫度數(shù)據(jù);
控制器,控制連接所述三通電磁閥;
當所述控制器接收到的所述溫度數(shù)據(jù)高于/低于預定閥值時,將控制所述三通電磁閥,使所述水泵與所述除油室/加熱器導通。
所述進料口設置密封所述除油室的端蓋,所述熱水進口以及所述出水口處均設置閥門。
基于以上技術方案的公開,本發(fā)明具備如下有益效果:
在本發(fā)明中,采用密閉的除油室結構,并輔以水泵和加熱器,使得在恒溫狀態(tài)下,在對金屬件進行浸泡除油的過程中,金屬件與液體之間發(fā)生劇烈摩擦,最大程度地促進乳化作用以及皂化作用,大大提高除油效率,同時,保溫可以減少除油過程中的能耗。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實施例1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并通過具體實施方式來進一步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
實施例1
提出一種恒溫層流式化學除油設備,包括除油室1,除油室1設有用于引進金屬件的進料口12,進料口12處設有可密封除油室1的端蓋。除油室1還設有熱水進口13,用于注入溶解除油粉的熱水,熱水進口13處設有閥門。除油室1還設有出水口11,用于將除去金屬件表面油污之后的廢液從除油室1內排出。除油室1內連通若干水泵4,若干個水泵4不停地從除油室1中抽走溶液,可以加強除油室1內的溶液的流動,從而使置入其中的金屬件表面與溶液之間發(fā)生劇烈摩擦,而溫度感應傳輸裝置5則即時測定除油室1內溶液的溫度數(shù)據(jù),并將測得的溫度數(shù)據(jù)傳輸給控制器6,控制器6優(yōu)選為一種嵌入式芯片,控制器6內包含存儲模塊,預先存儲有預設閥值,比如80℃,同時,控制器6內還包含比較模塊,比較模塊將適時測得的溫度數(shù)據(jù)與該預設閥值進行比較,比如說即時測得的溫度數(shù)據(jù)為70℃,說明此時的溶液溫度達不到標準,需要升溫,此時,控制器6控制三通電磁閥3,使水泵4的第一出水口與加熱器2之間連通,并使經(jīng)水泵4抽出的溶液經(jīng)加熱后回到除油室1內,從而補充除油室1內溶液的溫度的衰減,從而使除油室1內的溶液的溫度保持恒定,如果測得的除油室1內的即時溫度數(shù)據(jù)高于或等于預設閥值,則通過控制器6控制三通電磁閥3,使水泵4的第一出水口與除油室1連通,即可加快除油室1內的溶液的流動。
在本發(fā)明中,采用密閉的除油室結構,并輔以水泵4和加熱器2,使得在恒溫狀態(tài)下,在對金屬件進行浸泡除油的過程中,金屬件與液體之間發(fā)生劇烈摩擦,最大程度地促進乳化作用以及皂化作用,大大提高除油效率,同時,保溫可以減少除油過程中的能耗。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fā)明揭露的技術范圍內,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及其發(fā)明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應涵蓋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安徽長青電子機械(集團)有限公司,未經(jīng)安徽長青電子機械(集團)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487042.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
- 上一篇:保護膜生產(chǎn)工藝
- 下一篇:絨毛復合蕾絲面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