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動力型鉛酸蓄電池正極板有效
| 申請號: | 201210486646.6 | 申請日: | 2012-11-2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931380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2-13 |
| 發明(設計)人: | 柳穎;高建峰;張娟;周建國 | 申請(專利權)人: | 蘇州大學 |
| 主分類號: | H01M4/14 | 分類號: | H01M4/14;H01M4/62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常亮 |
| 地址: | 215123 江蘇***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動力 型鉛酸 蓄電池 極板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蓄電池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動力型鉛酸蓄電池正極板。
背景技術
能源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基礎,是現代人們賴以生存的必需。在人們日漸關注環保和綠色能源的今天,電動車這種輕便快捷、無污染、使用成本低的交通工具,已越來越普及。給電動車提供電能的設備為蓄電池,即蓄電池是電動車的能源。目前,應用于電動車上的蓄電池多為鉛酸蓄電池(約占市場份額的95%以上),這得益于鉛酸蓄電池具有資源豐富、價格低廉且安全性能好等多項優點。
但是,相對鎳-金屬氫化物電池或鋰電池等電池體系來說,所述鉛酸蓄電池又具有使用壽命短的缺點,從而造成資源損耗多的問題。根據多項研究表明,造成電動車用動力型鉛酸蓄電池壽命短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鉛酸蓄電池正極板上的活性物質(一般為二氧化鉛)軟化,進而使得正極活性物質二氧化鉛脫落到電解液中,在電池內部形成短路,從而使電池失去容量,造成電池失效。
而造成正極活性物質軟化、脫落的原因與作為電動車動力的這種鉛酸電池的使用條件是密切相關的。動力型鉛酸電池的使用狀況是重負荷、深循環,在這種使用條件下,電池的正極活性物質在多次深充電和深放電后,活性物質之間以及活性物質與板柵之間的結合減弱,并且電池深循環使用,充電時間長,正極活性物質受到充電時存在的析氧沖擊嚴重,活性物質密度下降,最后軟化脫落,導致電池失效。
發明內容
有鑒于此,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動力型鉛酸蓄電池正極板,該正極板能有效的提高動力型鉛酸蓄電池的使用壽命。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動力型鉛酸蓄電池正極板,該正極板包括:正極板柵和涂覆于所述正極板柵表面的活性物質層;其中,所述的活性物質層由二氧化鉛中混入短切碳纖維增強材料制成。
優選的,上述動力型鉛酸蓄電池正極板中,所述正極板柵為電解鉛。
優選的,上述動力型鉛酸蓄電池正極板中,所述短切碳纖維增強材料的總重量占活性物質層鉛重量的0.0001~0.09%。
優選的,上述動力型鉛酸蓄電池正極板中,所述短切碳纖維增強材料的組分包括:炭纖維、石墨纖維和分散劑。
進一步的,上述動力型鉛酸蓄電池正極板中,所述炭纖維和石墨纖維的比強度均為2000MPa,比模量均為250GPa,長度為2~6mm。
優選的,上述動力型鉛酸蓄電池正極板中,所述分散劑為甲基纖維素、羧甲基纖維素鈉和羥乙基纖維素中的一種或多種。
優選的,上述動力型鉛酸蓄電池正極板中,所述短切碳纖維增強材料的組分重量百分比為:炭纖維5~70%、石墨纖維5~70%、分散劑1~45%。
進一步的,上述動力型鉛酸蓄電池正極板中,所述短切碳纖維增強材料的組分重量百分比為:炭纖維15~55%、石墨纖維20~60%、分散劑5~35%。
特別的,上述動力型鉛酸蓄電池正極板中,所述碳纖維增強材料的組分重量百分比為:炭纖維35%、石墨纖維40%、分散劑25%。
從上述技術方案可以看出,本發明所提供的動力型鉛酸蓄電池正極板,由于其正極活性物質中加入了具有較高的比強度和比模量的碳纖維增強材料,所制成的正極板具有高強度和高強承載能力,從而增強了正極板的結構強度和尺寸穩定性;且由于正極活性物質中的碳纖維各組分不參與電池的電化學反應,因此,隨著電池充放電的進行,所述正極板的結構強度依舊不變,從而大大提高了所述正極板的抗蠕變能力,提高了活性物質之間以及活性物質與正極板柵小格之間的結合力,使得所述活性物質不易軟化、脫落,進而提高了鉛酸蓄電池的使用壽命。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有關本發明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動力型鉛酸蓄電池正極板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詳細的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蘇州大學,未經蘇州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486646.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